【百年大党·阵地(19)】榆中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27 21:44

【百年大党·阵地(19)】榆中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

2021-04-07 19:48

【百年大党·阵地(19)】

榆中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

1932年12月,中共甘宁青特区委员会在兰州正式成立。

特委的建立,标志着党领导甘肃人民的革命斗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33年3月,甘宁青特委在园子岔乡小岔村阳屲社正式宣布成立西北抗日义勇军。

榆中县人张子明任参谋长、郝新亚任联络参谋。

西北抗日义勇军成立后,向甘肃绥靖公署提出解决军饷的合理要求,甘肃绥靖公署批示:“自行解决粮草”。

义勇军则利用准予“自行解决粮草”的许诺,公开进行群众工作,召集群众大会,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号召农民团结抗日。

同时,义勇军派遣郝新亚到兰州策划兵变,成功实现了水北门兵变,拉出二十余人。

西北抗日义勇军的成立和水北门的兵变,极大地震动了国民党南京政府和甘肃军政当局。

蒋介石下令兰州驻军和西北的马鸿宾、马步芳等组成甘宁青三省联军围剿西北抗日义勇军。

1936年8月,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期间,红一方面军为了接应红四方面军,部队经过了榆中龙泉,上花岔等乡镇,榆中青年魏周存、魏德胜等积极参加了红军。

1937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河西地区被敌人打散后,一部分红军干部和战士流落榆中县,与大部队失去联系的总政治部地方科科长葛贤辅(当时名叫葛宝山)奔赴延安,途经榆中北山时,他看到这里山大沟深,离兰州又近,是个打游击的好地方,便改变主意,决定在榆中北山地区组织一支革命武装搞游击。

葛贤辅先后在韦营、中连川、贡井等地,一边给人放羊做掩护,一边联络失散红军。

后来,葛贤辅用放羊挣的钱买了些瓜籽、花生、糖之类的东西,走乡串户,筹集枪支弹药。

经过两年多的奔波,葛贤辅先后联络红军战士十多人,筹集长短枪十多支、子弹数百发。

可惜,在成立前夕,不幸被叛徒告密,已经发展的队员全部被国民党逮捕杀害。

1937年10月,中共甘肃工委成立后,工委委员郑重远在榆中县金崖镇邴家湾村发展了周延龄、周彦杰二人入党,成立了自工委成立以来兰州地区第一个党小组——邴家湾党小组。

1937年底,成立了榆中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金崖支部。

尽管邴家湾党小组从成立到金崖支部解散为止,存在了不到三年,但是为邴家湾村及整个金崖地区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1938年初,在兰州师范、兰州农校读书的榆中籍学生党员在家乡成立了甘肃省青年抗战团——榆中支团,并从中发展了一批党员,成立了中共城关支部。

榆中此时有两个支部,30余名共产党员。

为了巩固这一发展的良好势头,团结更多的人加入到党的怀抱中,投入到全民族的抗战中,中共甘肃工委决定成立榆中县委。

榆中县朱家沟居住着清一色的回族村民,与外界接触较少,正好国民党榆中县政府,对这一地区的管理又比较松散,再加上这里还没有学校。

4月21日,中共甘肃工委向中共中央打了报告。

恰在此时,党中央派回族党员张杰、金少伯到甘肃开展工作。

甘工委又安排他们两人来到榆中加强党的工作。

1938年5月,中共榆中县委正式建立,张杰任县委书记,公开身份是朱家沟回民小学的校长。

县委成立后,张杰、金少伯利用公开的、合法的讲台,向青少年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宣传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

在甘工委和兰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杨静仁的帮助下,县委和回民促进会榆中分会的工作顺利开展。

同时,在和中共榆中县委的积极教育引导下,数十名榆中儿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来源:兰州发布、中国兰州网

编审:严志武

主创:丁小岚 王丹丹 李楠 魏宁 刘杰

兰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