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怀古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8:39

  乘车从西宁出发,沿平坦的青藏公路,向日月山驶去,公路两旁的山坡上和山谷中,镶嵌着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向日葵和青稞麦,数不尽的牛羊,犹如五彩缤纷的珍珠,洒满绿茵茵的草地……美丽的高原风光,让我们目醉神迷,心旷神怡。

  一路开心地说笑着,不知不觉,旅游车来到一座飘满五颜六色经幡的绿色山峦下,在一块镌刻着“唐蕃古道”的巨大青石旁停下来,有人说:“前面就是日月山”。只见平缓的山坡上耸立着一尊高大的玉女塑像,不用说,那就是闻名遐尔的文成公主塑像了。在塑像后的山顶上,耸立着两座红色亭子,那两座亭子分别叫日亭和月亭,过了这两座亭子,就是古代蕃属的领地了,当年文成公主就是从这里进藏的。

  我们沿石阶向山上攀去,走到文成公主塑像前,看见几位藏族妇女,一边默念着“阿姐甲莎”(藏族同胞对文成公主的称呼),一边垂首弯腰向塑像祈祷,在她们的眼里,文成公主就是日月山之神灵。她们虔诚的举止,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汉民好生感动。

  一边登山,我们一边听导游讲日月山的故事:日月山原名叫赤岭,公元641年,年仅16岁的文成公主受唐皇之命,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禄东赞陪同,千里迢迢入藏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完婚,一行人迤俪西行至赤岭,在山顶上,看到吐蕃领地“雪压荒原莽莽,玉鳞纷飞草枯”的景象,文成公主拿出父王赐给她的一面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八水绕长安”的皇城美景。她想到即将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域度过一生,心中不由充满惶恐和惊惧,泪水凄然而落。此情此景,被藏相禄东赞发现,他怕文成公主顾镜自怜,思故不前,就用偷梁换柱之策,把文成公主的那面日月宝镜,换成一面不能返光的石镜。聪颖过人的文成公主见到这面石镜后,立刻就把她的日月宝镜摔碎,以示她诀别故土,入藏与松赞干布完婚的决心,从此,赤岭改名为日月山。

  站在海拔3500多米的日月山山顶,回味着凄美的传说故事,举目四眺,只见山北侧村落密布,林木苍翠,麦浪滚滚,菜花闪闪,一派景色迷人的田园风光;山南侧苍原茫茫,野花斑斓,人烟稀少,是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无边牧场。触景生情,我不禁思绪悠悠,心中生发出许多感慨。

  一位在宫庭蜜窝中长大的纤弱女子,正值豆蔻年华,大唐的一纸诏书,无情地改变了她的命运,从此将走进一个遥远而僻塞的地域,在那里度过一生,即不了解那里的生活习惯,又不知道所嫁夫君的音貌秉性。而她却义无反顾,挥泪前行,经过三年多的时间,爬山涉水,栉风沐雨,在羌笛悠远,春风不度的西部高原上艰难前行,行程3000多里,终于到达遥远的吐蕃王城,与松赞干布完婚,这需要多么坚韧的毅力和心理承受力啊!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批工匠和艺人,带去了农作、牛耕、养蚕、纺织技术和食品制作工艺,带去了碾子、磨盘等粮食加工工具,带去了谷物、菜籽等农作物种子,带去了医药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带来了吐蕃地区经济文化的迅速繁荣,藏汉之间出现了

  “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同,欢好不绝”的崭新局面,文成公主走过的“唐蕃古道”,成为藏汉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据史料记载:自文成公主入藏至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吐蕃瓦解的210多年中,汉藏双方在“唐蕃古道”上来往191次,唐出使66次,吐蕃出使125次,往来使者沿着文成公主走过的路线,相互传递着友好和睦的信息和美好愿望。文成公主用一生的付出,为汉藏两个民族扯起一条友谊的纽带,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壮举啊!文成公主入藏后,从长安的繁华盛世跨步到雪域高原,从每日的鲜果蔬菜到青稞杂粮,从每

  日的亮丽华服到异乡服饰,她没有适应的时间,选择的余地,然而,她做到了入乡随俗,与藏族同胞同甘苦,共患难,融为一体,休戚与共,当她在日月山弃轿乘马,改换藏服时,就想到从此他乡是故乡了。她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曾设计和协助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将纺织、刺绣、磨面、酿酒等技术传授给吐蕃妇女和藏族群众……她以坚忍、聪慧、善良、贤淑和大度,在西藏赢得了崇高的地位,深受藏族同胞的爱戴,被藏民亲切地称为“赞蒙”,这是藏族对王妃的尊称,松暂干布为她修建了多达1000多间房屋,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永隆六年(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至今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仍供奉着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塑像前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藏族的史书用大量篇幅记载着公主的事迹。文成公主以她非凡的经历告诉世人:在我们民族的大家庭里,谁播种下友爱的种子,谁就会收获幸福的花朵。

  倏忽间,我看到整个华夏大地已是四海一统,五十六个民族和谐相处,亲如一家,此时此地,后顾前瞻,我只觉得满目阳光灿烂,祥云飘荡,天高地阔,仿佛听到来自岁月深处的声声呼唤,巨大的历史感召撞击着我滚烫的心房!-图片提供: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