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语言而无文字 媒体揭秘保安族族称的来源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0:33

  中新网12月2日电 保安族为中国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虽然早已经过认定,但该民族名称的来源却一直不为众人所知。今天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向人们详细介绍了保安族族称的来源。

  文章说,历史上保安人被称为“保安回”,还因其语言与蒙古语相似,曾被称为蒙古人。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于1952年3月20日由国家政务院批准,按照其民族的意愿,以原“保安”一词为基础,正式命名为保安族。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共有人口12212人,主要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

  保安族的先民们原来居住在现在的青海省同仁县境内,那里历史上曾先后是古代羌族、藏族居住的地方。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队陆续进入西北藏区,其中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军曾驻扎于隆务河畔。明代以后,统治者为了守边防番,也曾先后派兵在那里驻守。明万历年间,又在同仁(原隆务镇)附近修筑了保安城堡,并设有“保安营”。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贸易往来、军屯、民屯、民族迁徙等原因,隆务镇附近逐渐形成了有藏、汉、蒙古、回、土、撒拉等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复杂情况。正是因为保安人曾聚居在同仁地区的保安、下庄、尕撒尔三地,当地因而有“保安三庄”之称,住在这三庄的人被称为保安人或“保安回”。清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因故东迁至甘肃河州大河家的大墩、甘河滩、梅坡等地,后来这三地也被称为“保安三庄”。在保安人迁至之前,这一地区当时也已经形成了东乡族、撒拉族、回族及汉族等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保安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一支,其词汇有41.5%与蒙古语相同。现代保安语中还混杂着大量的汉语、蒙古语及阿拉伯语的借词。

  文章说,与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一样,保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由于伊斯兰教的教义几乎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保安族的民族风俗也与东乡族、回族、撒拉族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援平 隆明 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