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据考证,胶州秧歌源于今胶州市马店乡东小屯村,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相传有户人家为生活所迫去闯关东,丈夫背腰鼓,妻子舞彩绸,儿子击棒,女儿打小钹,边走边唱,一路乞讨,这便是胶州秧歌的原生态和被后人程式化了的“鼓子”、“翠花”、“棒槌”、“小”四个角色的来历。后来这户人家返乡,逢年过节便四处演出。因为表演道具简单,又易于学唱,所以后来其他村落的爱好者也开始效仿。于是,原本是一种赖以谋生的手段,便逐渐转化为一种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
至上世纪30年代初,胶州秧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臻于完善。在内容上,它由秧歌舞和秧歌剧组成,角色也由原来的四个增加到五六个,辅助角色则更多。在表演上,以扭、唱、演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解放后,秧歌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秧歌舞却得到了迅速发展。秧歌舞即今人所说的大秧歌。大秧歌吸收了秧歌戏和现代舞的营养,其内涵和表现形式较原来更为丰富多彩。首先是“扭”的特点更加突出了,出演时表演者要全方位的扭动,落脚动作是先落脚跟后落脚掌,上身先前倾再后仰,具有肢体扭幅大,脚步抬重、落轻、走飘的特点,赢得“扭断腰”、“三道弯”的赞誉。其次是突破了只按“得胜令”、“水浪高”等曲牌演唱、只用唢呐、锣鼓伴奏的局限,加进了新的唱腔和现代乐器。再次是淡化了情节和角色,向着大型集体舞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加热烈和富有现代气息。
去年胶州大秧歌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正在举行的为期三天的胶州首届秧歌文化节,更是盛况空前,再一次展现了胶州大秧歌这朵艺术之花的魅力。
■民间艺术 刘恩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