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贤文苑】杨丽娜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5 06:44

【三贤文苑】杨丽娜 | 田市八仙鼓-芯子

2021-02-25 00:00

第1257期

田市八仙鼓-芯子

文/ 杨丽娜

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有一小镇——田市。老人们说,田市地名来历和战国时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有关,《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既以孟尝君为秦相”。传说这里是孟尝君封地,孟尝君田文在这里修建高台,他的门客在台上习武斗技,观者如云,人来人往,颇为兴盛,周围乡民在此摆摊设点,久而久之,形成集市,因孟尝君姓田,故名田市。田市民间流传,田市街上没有姓田的人家,只有城隍老爷田文一人姓田。据1541年南大吉编写的《渭南志》记载,田市镇西有城隍庙,城隍老爷就是田文。建国前,田市南城门上还有“古孟尝门”的匾额。田市当地流传有田市四景:“东门外葫芦溪曲曲湾湾,西门外苇子壕花果连天,南门外斗力台天下稀罕,北门外照人壁珍宝一般。”这里说的斗力台据说为田文门客习武斗技之处。

在田市街道,自古以来就有打八仙鼓、抬芯子的习俗。

田市八仙鼓是将扁鼓系于腰腹前击奏的舞动的一种汉族民间社火舞蹈,因传统表演时每次有八位鼓手而得名,流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八仙鼓反映了勤劳的汉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表演时鼓手化妆为八仙,还伴以大锣、大铙,以烘托气氛。

八仙鼓属民间鼓舞形式。在田市街道流传着这样三个传说。传说一,当年孟尝君田文,在南门外的斗力台每次习武操练,必擂鼓助威,此种击鼓活动后流传于民间,逐渐形成了当今八仙鼓形式。传说二,我国宋朝末年,元兵挥师南下侵占了陕西,田市镇有位名叫红娃的青年被虏,在兵营里学得八仙鼓和其他杂耍技艺,逃回家乡后,便将八仙鼓带回在当地普及。至今,表演时舞者头扎红色三角巾,据说是为了纪念红娃所扎的。传说三,清朝嘉庆年间,田市镇弯刘村有权氏兄弟二人,在镇上经商,弟弟人称“二叔”,自幼喜武术,又擅于打八仙鼓,舞姿威武、形象刚健。后将鼓技传给了镇上喜爱闹社火的乔代保、乔友金等人。清光绪年间,二乔又传给乔东成、乔玉林等人,1930年乔玉林又传给儿子乔继龙,乔继龙又传给侄子乔树成。改革开放后,乔树成老人多次训练组织八仙鼓参加对外表演和民间社火演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以发扬普及。现传承人为乔江生。

据悉,2010年7月,田市八仙鼓已申报为渭南市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田市芯子是用一根钢筋(铁筋)一端固定在牢固的基座上,紧贴着下面一人的身躯通过,再从手部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至上边扮演者的腿、腰背部。小演员大的十一二岁,小的六七岁,一个或几个小演员扎缚在铁芯上,轻俏稳妥,活动自如。田市芯子绑的巧,看起来悬,演员之间相接处巧妙的以衣物和道具相掩。自古以来就以“鲜、奇、悬、妙”久负盛名。芯子的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例如“八姐游春”、“渔家乐”、“三娘教子”等。也有宣传国家政策的,例如国家实行农村养老保险后的“老有所养”,体现医疗系统“合作医疗”以及新农村发展的一系列专题等等,紧跟时代发展,同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田市芯子是在家族中流传,谁家绑啥也是基本不变的,从服装、道具及演员的化妆都要绑芯子的人家自己完成。 田市芯子目前已经有200多人的演出队伍,每逢新春、年终岁尾、节假日、喜庆的日子,都免不了要表演芯子,以示庆贺。据新田村老书记宋克俭说,除了在本地表演之外,田市的芯子和八仙鼓也受到一些单位和乡镇的邀请外出表演,曾到“三贤故里”临渭区下邽镇演出,所塑造的唐朝名将张仁愿、大诗人白居易、宋朝名将寇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获得一致赞赏和好评。

下图为:新田村老书记宋克俭讲述田市八仙鼓、芯子的历史和发展

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杨丽娜,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田市小学教师。多篇文章先后在《陕西先锋》《渭南先锋》《渭南日报》《华山文学》《临渭党建》《学习强国》等公众媒体平台发表。

1

主编:闵荣波

执行主编:张 娟

编审:吉芙蓉 孙卫鹏 石海绒

冯思睿

编辑个人邮箱410389522@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