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社火,流传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如今依然是人们的节日游艺活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9 10:27

西府社火历史悠久 社火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 社火的表现形式 除了这些,社火的灵魂是“人” 写在结尾

陕西自古以来就以悠久的历史而著称,很多城市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和流传已久的民俗传统。而地处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宝鸡古称陈仓,是著名的“炎帝故里”也是闻名全国的青铜器之乡。宝鸡历史悠久,建城至今已有2700余年历史。

说到宝鸡的美食,很多爱吃的朋友一定对这里不陌生,著名的“岐山哨子面”就是宝鸡岐山家家户户都会做的一道美味,像豆花泡馍、擀面皮、西府削筋面以及“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就更不用说了。除了美食,这里也拥有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比如名震全国的晚清四大国宝及石鼓、何尊等,都让宝鸡在历史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晚清四大国宝(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宝鸡的人文景观更是让人留恋,今天要说的,就是“西府社火”这个在当地流传了几千年的风俗活动。

要说西府社火的起源可有年头了,最早能够追朔到周朝时期,做为周朝的发源地,宝鸡可谓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更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的故里,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宝鸡炎帝园

传说周文王与姜太公的相遇地点就在如今岐山县的钓鱼台,后来文王也是得到了姜太公的辅佐而成就一番霸业。

周、秦先后在此建都,创造了极其灿烂的的古周秦文化,而这对于日后的汉唐文化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让关中这片土地成为了那时候集各家所长的荟萃之地。

“南方的秀才,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相信这句谚语很多人都听过,唐以前的历朝历代大多都在陕西建都立业,因此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同时留下的还有那些绚丽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而“社火”表演更是其中之一。


西府社火

社火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古代的文身、巫术、祭祀、宗教等方面都成为了社火的灵感来源,而在那个时候的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则是社火最初的“原型”了 。

社火自诞生起就有着众多的的种类,出名的有步社火、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 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

每种社火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步社火行走自如,便于进门入户和变化造型,更适合在广场庭院表演;而车社火装饰在木制马车上,这个车则很有讲究,车四周会有屏风固定,这个屏风上绘有各种图案,显得美轮美奂;背社火主要道具是背夹,背夹有单芯、双芯、三芯,身体健壮的小伙化妆后背上十来岁的小孩,组成一组社火故事,即形成立体仪式又显示出力量。

而这些社火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也成为了这里人们每逢过年过节的一项“隆重”的节日仪式。

宝鸡以陇县和陈仓区的社火最具有代表性,其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粗犷,每次表演时候路两边都是人山人海的,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在街上一睹这道“靓丽”的风景线,而每年的这个时候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来,这里的社火也代表了西府社火的最高水准。


人们观看西府社火表演

在当地社火通常被人们叫做“看戏”,或者“哑剧”。表演的形式以游街为主进行“游展”,演员以脸谱做为角色的区分,而社火脸谱和其他戏剧形式类似,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辩识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色为正,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仪侠、恶野,金银为神妖。


社火脸谱

宝鸡社火以它悠久的历史,神秘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了众多学术界和摄影界的关注,同时每年举办是的盛大场面也让人不由得赞叹其深厚的群众基础。

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宝鸡地区每年正月中一项重要的文化习俗,宝鸡的陈仓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社火之乡

过去人们通过社火祭祀天地鬼神,以祈福来年平安,而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社火因具有宣德教化作用也被官方所推崇,而同时每年的社火进行时就是人们喜庆娱乐的时节,因此也兼具娱乐功能。

中华民族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土地更是人们立足之本,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社火在古代除了其本身的展现实行外,也寄托了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

2006年,以西府为代表的民间社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火表演因其历史悠久,自然在表现形式上会更加趋于“传统”,而这种传统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仁义礼乐”之外,往往也蕴含了很多民间流传已久的“独特”文化,例如宝鸡陈仓区赤沙镇流传的“血社火”就是一道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象。

社火的众多表现形式中血社火可是不得不说的,因为这也是目前最为“神秘”的社火表演形式之一。


赤沙镇血社火故事背景以水浒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报仇为主线,表演内容以斧子、铡刀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的形式为主,血社火看起来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故叫血社火。而据说化妆现场是保密的!因为血社火是这个村子的绝活,是绝不外传的,即使在化妆期间也不准其他人靠近,且传男不传女。

如今这种血腥的表现形式早已脱离了过去的含义,更多的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西府社火最为辉煌的时候,一定是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演出以及上海世博会的演出了。同时西府社火也做为我们的一项“国粹”出访过德国柏林、泰国曼谷、澳大利亚悉尼、英国爱丁堡、俄罗斯莫斯科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宝鸡社火中最具代表性的非陈仓社火莫属了。

陈仓的民间社火不仅有鲜明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陈仓社火的脸谱则是伴随民间社火游演活动而逐步形成的民间人脸彩绘艺术,同时,社火的道具及服饰也是西府社火艺术形式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社火艺人大多出自民间,因此在描绘脸谱时融入更多的是自身的观点和理念,在绘画上也往往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往往会根据人物的脸型再通过线条、色彩、纹饰等巧妙地将角色插于“演员”脸上,而这些描绘大部分是神话传说或历史人物,而这个时候用来表现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性格的色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过去画师们大多是村里的“兼职手艺人”,因为缺少系统的体系因此流传的形式大多是师傅带徒弟,因此流传起来十分缓慢,而如今随着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这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多的人去接触和学习。

陈仓社火脸谱主要以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为主,既有周文化“大傩”涂脸的遗痕,又带有商代的遗风,与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等图案比较相似。其造型粗犷,纹样稚掘,色彩热烈奔放;既简练单纯,又复杂细腻;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不但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而且具有浪漫的民族情感和神奇的艺术想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瑰宝。

除了脸谱,把仗也很重要,把仗即道具,演员手中拿的刀枪剑戟都是表演形式之一。再古代,社火把仗是真刀真枪,这个传统在解放后依然流行,如今已逐渐改成木制的或是更为轻便的材料,并且在“兵器”上加了更多的装饰使之夸张而又艺术化。


个性的“兵器”

现在的社火表演,往往可以看到鬼头刀、方天画戟上镶嵌有镜子、绒花球等装饰物,更为精致的还有盘龙、锦鸡狮子等装饰品,除了让这些道具更加艺术化之外,演员们拿在手中也显得格外威风。

故陈仓社火把仗亦称彩把子,意为经过装饰的把仗。而做为周王朝的发源地,封神榜自然是众多社火主题中绕不开的一个内容了,那些“哪吒”、“杨戬”手中的武器各个都精美绝伦,犹如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每逢社火表演期间,队伍走街串巷,神采奕奕,远看十分耀眼。

除了脸谱和兵器,服装则更不能少了,只有脸谱、把仗、服装统一配套,才算完成一个社火人物的造型。


精致的服饰

社火服装讲究宽敞大气,威武气派。

早期的社火服装是民间艺人根据社火人物形象的需要用土布、丝绸缝制的临时服装,有时把被面、床单连缀,加以装饰,就有了蟒、袍、靠之类的社火服装。 社火头帽,无论是文官官帽还是武将头盔,绝大多数是社火艺人专门做的,用布或花纸制作女身用的簪子头搭等,大多数借用新婚女子的头花簪子。 武将身后的靠旗,也是用藤条、彩纸、彩绸、野鸡翎子等制作的,有时翎子也是竹篾缠上花纸做的。总之社火服装宽大、笔挺、鲜艳,远远望去,使人感到社火人物魁梧高大威严。 现在的社火服装已经与戏剧服装趋同,虽然在式样、色彩、做工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但失去了社火服装个性化、夸张性、多样性,社火服装的艺术性弱化了。

除了脸谱道具和服饰,社火还有什么?

当然了,那就是演员了,社火表演虽然演员大多看不到脸,但这并不代表演员就不重要,很多表演形式上如果没有好的演员那也是没有灵魂的。


比如在表演上,大人背小孩叫背社火;骑在马上叫马社火;坐在车上叫车社火,社火人物的载体不同,就形成不同特色的社火种类,而这些表现形式也是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功底才可以表现得惟妙惟肖的,而绝非简单的“摆造型”就能完成的。

这些都是社火独特的表现形式,而这些大多都是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智慧。

社火对于人物的表演有着很高的要求,比如关云长一定是大义凌然孤傲的样子,而曹孟德则略带奸猾,这也和这些历史人物在“演义”中的角色更为相符,而那些踩着高跷的演员,则必然需要腿上功夫了得的人,更不用说那些把弄乐器的演员了。


陈仓民间社火虽被称为是“哑戏”,但社火的表演和“哑”字却并不沾边,往往社火演出都是锣鼓震天。

社火游演时,一般是铳队在前,社火居中,锣鼓垫后,社火、铳队、锣鼓组成社火游演队伍的三件套。有了炮声、有了锣鼓声,社火游演才有声威、才有气势,才象天兵天将,势不可挡,战无不胜。

而火铳、锣鼓细分起来则种类就更多了,每一种也都有着各自的寓意。不管形式如何,大多都代表着来年的美好生活和五谷丰收的期待。

西府社火的艺术性是多方面的,不论是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式上,通过对脸谱、把仗、服饰等方面的追求,让人们目睹了一场场热闹而又充满奇幻色彩的表演秀。

现如今,人们早就不在以这种形式来进行“祈祷”了,更多的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而且随着新时代的来临,更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守卫阵营中来,我相信这些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不会被淘汰,而会继往开来,同时更会被时代赋予新的形式。

那些锣鼓声天的队伍,不也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祖先留下的文化的深深的执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