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点花灯月不圆
不耍社火不过年
湟中社火上新啦!
在湟中鲁沙尔
源于明代洪武年间的高跷
是社火表演的重头戏
作为青海地区最早的
表演高跷艺术的地方之一
2008年鲁沙尔镇被命名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
鲁沙尔高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由南京朱氏巷迁到青海湟中的广大汉族民众传承发展至今。鲁沙尔高跷以其跷身高、演员多、表演生动、变化丰富、节奏鲜明、韵律高昂而出名。是我省农村社火队中有名的一支高跷队伍。
鲁沙尔高跷队的跷身最高的在3.5米(脚踏板以下)以上,加上演员身高可达5.2米左右,最低的只有0.5米,一般以2.5米左右的跷子为主。演出一般在100人左右。演员角色非常丰富,但领头的是比较固定的“老牛角”和“王妈”,还有历史人物和戏曲人物,也有叫不上名的花旦或丑角。演员的服装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以前演员头扎彩色头巾,腰勒一块被面作裙子,脸上搽胭脂、白粉就出场了。现在演员身着鲜艳夺目的戏装,装扮起来不比大型剧团里的演员逊色。鲁沙尔高跷由于跷身较高,且演出路线复杂,一般都由年轻小伙装扮。也有八九岁的孩子。演员身份绝大多数是鲁沙尔镇的村民、高跷表演爱好者,也有假期里的学生。
鲁沙尔高跷队每年从腊月开始演练,高跷除了装束和踩跷外,主要是两排队伍的穿插、扭姿和演唱。鲁沙尔高跷的穿插非常灵活,变化十分丰富。演唱的内容主要有传统的《放风筝》、《织手巾》、《十道黑》、《绣荷包》、《搬船》、《兰玉莲》等民间小调,也有现代的流行歌曲,出演和行走始终有节奏悠扬的唢呐和铿锵顿挫的锣鼓声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