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自媒体测评视频爆料称,一名5个月大的婴儿疑似因抹了婴儿抑菌霜后,出现发育迟缓、多毛、脸肿大等情况,变成“大头娃娃”。经送检,涉事产品激素严重超标。视频一发布便迅速点燃舆情。根据公开信息,该产品生产厂家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艾婴童”)取得的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号为“消字号”,即该产品属于消毒用品范畴,不能用于皮肤病等疾病的治疗。“消字号”产品“打擦边球”乱象屡禁不止,引发舆论强烈不满。
舆情走势及关键节点
以1月7日~1月28日为监测时间段,如图所示,相关信息主要呈现“山峰式”发展,网民关注度远高于媒体关注度。
图 媒体关注度和网民关注度走势图
第一阶段:婴儿被曝使用抑菌霜后成“大头娃娃”,官方介入调查,舆情迅速升至高峰
1月8日,涉事厂家回应媒体称,自家产品出厂前内部检测没问题,怀疑家长系利用短视频平台炒作。当事女婴的父亲安先生随后发声否认“炒作”的说法。同日,涉事婴儿霜厂家欧艾婴童所在地福建省漳州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卫健委联合市场监管局介入调查,责令该企业召回涉事产品、暂停生产、下架,联系权威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
舆论在谴责商家行为的同时,聚焦激素面霜的危害以及“消字号”产品的乱象问题。在新浪微博平台,#婴儿用抑菌霜后成大头娃娃##宝宝激素面霜##大头娃娃涉事抑菌霜厂商回应#等话题冲上热搜,总阅读量超16亿人次。其中,@老爸测评-魏老爸发布的曝光视频转评量超19.7万,@澎湃新闻、@封面新闻、@重庆晨报等发布的相关内容均获得较高转评量。网民普遍表示气愤,谴责不良商家,呼吁加强监管。
第二阶段:两地紧急排查召回涉事产品,涉事店铺被罚款,舆情产生波动
1月9日,福建省漳州市卫健部门通报,涉事“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两款产品共1200瓶,分别销往江苏省宿迁市和连云港市,目前正召回检测。江苏省连云港市卫健委下发通知,部署紧急排查工作。截至1月10日上午12时,该市赣榆区已被涉事企业召回97瓶,暂时查封9瓶。该市其他县区目前尚未排查出涉事产品,尚未发现类似病例。10日,江苏省宿迁市卫健委下发通知,开展对涉事产品排查和召回,涉事产品宿迁总代理表示未在宿迁市内售卖。11日,漳州市与连云港市卫健委互相通报情况,召回欧艾婴童的129瓶产品。
《新华每日电讯》发布《婴儿霜“大头娃娃”再追踪:实际出货数或不止1200瓶》称,漳州市卫健部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场查看该企业生产清单和销售清单发现,目前涉事的产品有两个生产批次共1200瓶。但有内部人士反映,厂家或有更多渠道,实际出货数不止1200瓶。
1月12日,连云港市赣榆区卫健委表示,销售涉事产品给女婴的金宝贝母婴生活馆因卫生安全评价报告中无该产品的检验报告,被行政罚款4000元并责令其整改。在新浪微博平台,#大头娃娃涉事店铺被罚4000元#再上热搜,阅读量超2.9亿人次,部分网民认为惩罚太轻。
第三阶段:涉事产品确认含有激素,生产企业被立案侦查,监管部门吊销其卫生许可证与营业执照,再次引发关注
1月17日,福建省漳州市卫健委发布通告确认,涉事产品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企业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对相关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卫健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营业执照。
1月22日,@紧急呼叫发布《大头娃娃面霜评测者发声:总要有人揭开真相》称,自媒体“老爸评测”创始人魏文锋回应网民质疑表示,虽然自己的公司是个企业,但也可以做好事,总要有人去揭开真相。其团队向全国征集该款面霜,已收到160多个家庭寄送的样品。@中国新闻周刊、@新京报我们视频等媒体转载,相关话题#大头娃娃面霜评测者发声#阅读量超2.4亿人次。带动舆情热度小幅升高。
报道内容分析
以1月7日~1月28日为监测时间段,除关注事件进展等信息外,舆论还关注以下6方面。
一是关注涉事产品销售及利润情况。新京报网发表《“大头娃娃”抑菌霜涉事母婴店下架产品,店员称有宝宝湿疹就推荐》称,1月9日,金宝贝母婴生活馆老板表示,涉事产品益芙灵系销售上门推荐后入驻该店。该产品进货价为28元,全国月销量20万瓶,在网上的售卖价格在60元至80元不等,利润超两倍。此外,一家母婴店售货员表示,如果有宝宝出现湿疹,皮肤发红症状,就推销抑菌霜,并且有专门的培训话术。新华社客户端发表《婴儿用抑菌霜成“大头娃娃”?审批低门槛广告擦边球,已出货不止1200瓶》称,记者在厂家文件柜中发现一份出库单,涉事的25g抑菌霜的出库价为4元,但市场价为80元左右,中间存在70多元的利润空间。据行业人士透露,一些违规的“消”字号产品成本仅3元左右,却卖到三百元的“天价”。
二是关注类似事件和类似产品销售情况。新京报网发表《“大头娃娃”背后,“消”字号护肤品隐患当“消”》称,早在@老爸测评曝光之前,就曾多次发生婴儿产品疑含激素等违禁物质、婴儿成受害者的事件。2019年曾曝出某紫草膏治疗湿疹致孩子身体出现严重异常。此后,检测发现某电商平台8款热销的宝宝湿疹霜中有6款都含有激素。微信公众号“重案组37号”发表《致病婴儿抑菌霜:暗含激素的益芙灵》称,根据初步的统计,连云港市、宿迁市、扬州市、南京市、徐州市、盐城市等多地也出现了多个类似情况的宝宝。这些宝宝均使用了欧艾婴童的产品。《南方都市报》刊发《再现涂面霜变大头娃娃?涉事厂家下架网店产品,卫监部门介入》称,近日,云南省消费者投诉其女儿疑因使用广州市一厂家生产的“戒之馆婴亲霜”后,脸部出现肿大、多毛、发育迟缓等症状。1月14日,“戒之馆旗舰店”下架了消字号产品。据店铺首页公告称,因近期对“消字号”产品负面舆论巨大,接省卫生部门停止销售消字号膏霜产品、行业整顿的通知,决定自即日起下架本店消字号产品进行配合。14日,仍有零星链接可以购买,售价约80余元。产品页面宣称专为湿痒宝宝设计。《IT时报》刊发《“大头娃娃”事件调查:问题产品仍在电商售卖 “妆字号”婴儿霜也不保险》称,记者查询电商多款婴儿霜发现,大部分产品并未列示激素检测报告。此外,广东省药监局通报了“康婴健婴儿紫草膏”被检测出禁止添加物地塞米松。但该款仍在旗舰店在售,生产许可证号为“粤妆字号20160419”。
三是认为存在监管漏洞。新华网发表《大头娃娃事件新华社记者三问监管部门》称,新华社记者三问监管部门——母婴护肤产品的监管主体是谁?流入市场的涉事产品如何处置?怎么保证消费者选用安全的母婴护肤产品?光明日报客户端发表《“大头娃娃”事件,还没有画上句号》称,涉事企业的“权威检测报告”从何而来;涉事产品后续如何妥善处置;相关母婴产品究竟由谁监管、如何监管,都是需要公众持续关注的问题。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生产者知法犯法,执法者监管缺位等法治“短板”。我们要把对个案的处理,提炼为共性的经验,避免类似的事件再发生。天府评论发表《“大头娃娃”事件需要真相更需制度性止断》称,抑菌霜“大头娃娃”案件,是被消费者举报的,这是监管部门的一种耻辱,也是相关产品缺乏标准结出的恶果。这应该成为产品标准制定、无缝隙监管的一次告诫,形成制度性止断的一个机会。企鹅号“冷月秋水”发表《婴儿用抑菌霜后成“大头娃娃”,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为什么难以根除》称,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之所以蔓延到今天这样,形成在全行业、全领域广泛存在、难以收拾的局面是因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比较滞后,监管工作重审批、轻监管。媒体监督与公众参与受到限制、民间监管组织难以行动、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不发达、公众对食品药品企业的诉讼遭遇司法瓶颈等,使得食品药品行业缺乏来自社会监督的压力,当企业违法时,处罚丝毫不能威慑到企业。微信公众号“C2CC新传媒”发表《用宝宝霜伪装激素,“大头娃娃”再次袭来》称,行业很多时候为了让品牌有存活的空间,让更多人有就业空间,在没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的前提下,没人会去破坏这个平衡。监管也是,在消毒、杀菌和护肤使用这么明显的差别都能混淆的情况下,让不法分子钻了漏洞也是必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法律和规则的漏洞是合理的,因为谁都没有提前预知的能力,但同一件事情反反复复,三年连续出现,监管人员不得不引起反思。
四是认为“消”字号产品存在诸多乱象,呼吁加强监管。微信公众号“新华视点”发表《“大头娃娃”事件暴露“消”字号护肤品安全隐患》称,“消”字号产品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审批容易。“消”字号产品的许可认证审批由地方卫生健康部门执行,时间一般仅需1个月,检测指标主要是杀菌作用。所谓的“消”字号、“卫”字号外用消毒或卫生用品,不具备相应的治疗功能,却通过社交平台虚假宣传、大肆销售,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生命健康权,亟待引起社会各方关注。南方都市报客户端发表《部分消字号产品非药却宣称有疗效!专家:监管缺失违法成本低》称,电商平台上消字号产品宣称功效五花八门。专家表示,目前消字号产品在审批备案、生产流程、销售环节均存在乱象,完全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即便有违法行为,最高两万元的处罚,对于高利润的“消字号”企业来说,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就算被注销了产品批号,重新申请一个批号也并不困难。《南方都市报》刊发《消毒产品致“大头娃娃”?监管不能留下模糊地带》称,该产品宣称具有“皮肤表面抑菌及日常护理功能”,从字面上理解,它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款“护肤品”“化妆品”,在效果宣传方面打擦边球,就会误导消费者,让人错把“消字号”当作“妆字号”来使用。故意模糊界线,既便于浑水摸鱼,又给监管带来了难度。两边搭界,既可能导致两边都监管,但也可能让两边都不便监管。这就需要监管部门相互配合,用严密细致的规范消除模糊空间,让消毒产品、化妆品、药品等各守本分,无法越界打擦边球。封面新闻发表《可疑“抑菌霜”被指酿祸,家长当警惕“消字号”产品的坑》称,“多效特护抑菌霜”,这一产品名称本身就充满悖论,透着浓浓的暗示误导色彩。这极其危险的误会和滥用,当然不是家长单方面的责任,而与生产者、母婴店、网购平台等多方有意无意的不当引导有关。北青网发表《“消”字号不是护肤“神药”的通行证》称,现在当务之急应进一步严格“消”字号产品的适用类型,用于人体皮肤、黏膜的消毒剂,按药品进行管理,统一纳入药品监管部门审批和监管。
五是呼吁整治母婴行业。如蓝鲸财经发表《又见“大头娃娃”!从固体饮料到抑菌霜,母婴店乱象亟待整治》称,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下,母婴店导购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却远远落后于母婴专卖店发展的速度。现在一些大型母婴连锁店和部分母婴品牌的厂商会给导购员进行营养、产品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但大部分个体户母婴店恐怕暂时较难做到这一点。而未来母婴店的导购员可能也需要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之后,才能从事导购的职业。微信公众号“属橙子的人”发表《13年前,30万“大头娃娃”倒逼奶粉行业规范,这次需要多少孩子为代价?”》称,大头娃娃这个词起源于2003年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我们用29.40万婴儿的健康作为代价,倒逼出了婴幼儿奶粉行业的健康。而现在,“大头娃娃”事件再次发生,我们还需要付出多少婴幼儿的健康、生命等作为代价,去倒逼各种生产婴幼儿产品的相关行业走向规范?这次的“益芙灵”水面之下,还有多大的冰山?
六是关注相关的监管举措,并发布科普文章。头条号“青眼”发表《激素宝宝霜再现“消字号”乱象多》称,婴童市场,将是监管的下一个重要目标。新的化妆品行业法规已正式施行,其中不仅明确了品牌方和生产企业的权责,也加大了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这一道道“紧箍咒”,势必都会对企业起到震慑作用。微信公众号“中国消费者报”发表《“消字号”不是药!选购儿童护肤品要谨慎》、新京报网发表《激素抹出“大头娃娃”不是夸张,专家:任何人使用激素都应遵医嘱》、安徽网发表《官方明确这款婴儿霜含激素专家支招如何正确使用激素类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