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享·新春特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1 09:23

发布于:山西省

原标题:微分享·新春特辑 | 无社火,不春节

在甘肃民间,流传着“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怎过年”的说法。每逢春节,从旧历腊月开始到新年的元宵节期间,全省各地都要排练和表演耍狮子、跑旱船、舞龙灯、扭秧歌、打腰鼓、打鞭子、大头和尚、打春牛、跑驴等民间歌舞娱乐活动。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是社火的两种表演形式,造型社火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主要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社火除了形式上的区别外,在种类上细分有布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地台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等。

兰州社火

初五以后,直到正月十五六,兰州的新年社火就舞起来了,匝地而来的鼓声,炫入双目的色彩,古朴典雅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兰州特色。

太平鼓作为兰州地区城乡人民喜爱的民间表演形式之一,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每逢大的庆典活动,太平鼓表演都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那铿锵有力的鼓点,显示了黄河之滨人民的英雄气魄,其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西北特色和艺术魄力。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称。

铁芯子是流传于兰州皋兰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广场艺术,县内主要流行于什川、泥湾、河口、长川、水阜等地,尤以什川地区最为盛行。

不同于河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抬芯子""车芯子""背芯子"。皋兰铁芯子作为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绝,在于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制作工艺、人物造型、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铁芯子的高度一般为5米——7米,分三、四层设计,每台铁芯子上多则四五人,少则二三人。

天水社火

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唱腔,天水各乡镇甚至各村,社火的表演都有一些细微差别,但大体程式内容大同小异。

黑社火,即晚上耍演的社火,又名小曲或烟歌,属于秧歌范畴,是集民间音乐,舞蹈,说唱,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民俗表演形式,源于古代对社神或方神的祭祀。黑社火通常由一支社火队在村民院落或村庄空旷地带表演,队员们一边舞蹈,一边歌唱,以此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及孝亲敬老之情。表演时先要敬神,“打场”之后“引场”开始,场面宏大,有男女演员,古代一般是男扮女装。黑社火的演唱有 “对口曲”、各种小调、对唱、小品小剧曲目以及舞龙舞狮等表演,演唱过程中伴有锣鼓、唢呐等传统乐器。

白社火与黑社火的主要区别:一是形式不同,黑社火以演唱为主,形式活泼多样;白社火不唱,以妆扮表演为主,形式比较刻板固定。二是内容不同。黑社火更接近基层,主要反映民间的“俗”生活,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一般限于场地表演;而白社火由于形式条件所限,一般以妆扮传统“大戏”角色为主行进表演。

白社火主要表演形式有:耍狮子、舞火龙、踩高跷、跑旱船等等,题材非常广泛,形式各具特色。

平凉社火

每逢过年闹元宵,陇东人的一件大事就是扶老携幼,涌上街头看社火。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最有阵容的是车杜火,最为得意的是马社火。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芯子越扎材料越高级,越扎造型越奇巧,原来由大人托着小孩的徒步被拖拉机、汽车代替了,而车社火,现代人则给它起了个新名词--彩车,更是异彩纷呈、各展风流。由于农村机械的普及,农民养的骡子和马越来越少,少了骡子和马,马社火自然就不像从前那么火爆了。

灵台社火是在春节期间以村落为单位进行的一种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社火从正月初十开始,十五、十六最为热闹。装扮的阵容形式是:仪仗队为先导,它包括“龙凤旌旗”“锣鼓队”“春官”“叫花子”“害婆娘”。仪仗队之后,则是社火表演队伍。一般装扮历史故事、戏剧人物的有高芯子、车社火、马社火,近年来多有秧歌队、腰鼓队、模特队加入。杂耍类有舞狮子、舞龙、跑旱船等。这其中以武社火最为独特,武社火以哑剧形式出现,用武打表演剧情,只打不说。表演的剧目有《封神榜》《出五关》等,表演独特,别具一格。

地处古关中西部的西王母故里泾川社火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南北二塬、泾河川区几乎庄庄社社年年春节都装扮社火,或踩高跷或扮亭子,或耍地摊,或挑道灯,生旦净丑面面俱到,说学逗唱,样样都有,闹得处处春意盎然,家家喜气洋洋,而且不闹个七八十来天不罢休。

庆阳社火

庆阳社火内容丰富,形式繁多,涉及到戏曲、音乐、曲艺、杂耍、演唱、歌舞等多种艺术门类,是一种民间综合艺术。它的表演形式与其他地方流行的基本相同,大致有以下形式:车故事又叫车亭子或者是铁芯子,即在车上扮演的故事。这些故事演的大都是戏剧情节,人物有多有少,有一车一台戏的,也有一车两出戏的。

车故事就是兰州社火的铁芯子。铁芯子在西北很多地方都有,基本大同小异。和车故事相比,马故事则更有地域特色。马故事就是演出社火的年轻小伙子或小朋友,装扮成各种不同的戏剧人物,骑在马上展示表演给乡亲们看。这些演员一人一马,有的骑坐在马上,有的则站在马背上。如果站在马上就需要用到特殊的工具,一般使用一条长口袋,在长口袋的两头分别缠扎上一块砖头,然后将长口袋搭在马背上,演出时演员两脚踩在砖头上,就可以立在马上了。

庆阳社火中的霸王鞭又叫花棍,是用直径四厘米、长一米的花棍刨光,在棍上等距离地留4到5个方孔,孔内安装铜钱,棍上涂上彩纹,两端再系以缨穗。表演人手持花棍,和着音乐,在两肩、手掌、腿及左右脚掌等部挥打碰击,发出哗啦啦有节奏的声响,情绪热烈,极有喜庆特色。

云朵子又叫“地坛子”,是庆阳社火中出类拔萃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就像行云一样轻柔、飘移,是姑娘们表现自己、抒发情感的极好形式。为了给人以较完整的美感,演员常用偶数,以8人为最佳,最少不得少于6人。人数太少,队形显得单调;而人数过多,场面又显得太拥挤。

定西社火

定西城区,集镇和村庄社火的节目和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舞狮子俗称耍狮子。表演时两人顶狮,一人引狮,玩法因顶狮人的技艺高低而各异,寓意为“驯狮”。引狮人多由武术拳师手持小瓜灯作绣球,扮演英雄武士形象。在战鼓,长号助威声中引狮人与狮相互反复激烈搏斗多次,打完四门(即十字行),雄狮作驯服状,然后由引狮人指挥做杂技表演,如打滚,咬痒,跳桌凳。上高台,滚绣球,钻窗子等。最后,引狮人手牵狮头或飞身骑狮绕场结束。

旱船俗称跑旱船。船分单船,双船两种。单船长约六七尺,宽三四尺,船姑娘“坐”在船舱内,艄公在船外和船姑娘对舞。双船长约丈余,宽同单船,船姑娘“坐”在船舱内,艄公“坐”在船的前板上和船姑娘对舞。两种船体都用木,竹扎成,外用布,纸彩装,四角悬挂绣球。船舱前后固定着美丽的腊花盆灯。表演时,船姑娘用布带将船身系在肩上,双手握住船身两侧的横杆,把持船只进退舞动。当船只冲波劈浪,遇礁搁浅时,在艄公紧张划桨的舞姿和铿锵紧促的锣鼓声配合下,花船急剧动荡,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当战胜艰险,畅游在风平浪静的水面时,花船按艄公徐徐划桨的舞姿,悠然荡漾,再伴以轻快的船曲,边唱边舞,直至曲尽船停。此节目从始至终,跌宕有致,波澜起伏,艄公和船姑娘配合默契,乐而不俗。

高台俗称铁芯子。是用铁棍焊接成五六米高的骨架,下端插在石磨眼里,上端装饰成五彩缤纷的树枝或花朵,把小孩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扎立其上,宛如巧站花心,叶面,并按戏剧情节,各自作出亮相姿态。采用人抬,车拉,缓缓移动,玄妙异常。

除此之外,还有幽默风趣的“蛤蟆娃”“推车子”“跑黑驴”,妙趣横生的“踩高跷”“跑纸马”,气势磅礴的“太平鼓”“筒子鼓”“舞龙灯”,玄妙奇巧的“平台”,温婉妩媚的“海巴儿”,滑稽逗笑的“腊花”,祈祝吉祥如意,四季平安的“天官赐福”以及短小多样的民俗民歌演唱等节目。

武威社火

凉州地区的社火表演一般是在农闲春节期间,民间社火队伍由当地具有威望的老人出面组织,挑选当地村民扮演相应的角色,俗称“装身子”。

一般而言,凉州社火由六部分构成,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是鼓乐彩旗队。鼓乐彩旗队走在社火队伍最前面,主要由大鼓、大锣和彩旗组成。

第二部分是社火前导部分。社火前导是由“春官老爷”来打头,“春官老爷”一般称之为“老爷”,在社火队里享有绝对的权威。老爷后面跟着衙役,左右护卫等,护卫手持写着“回避”“肃静”“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的虎头牌。

第三部分是“傻公子”和“丑婆子”。“傻公子”头戴彩冠,身披彩袍,手拿折扇,口带美髯,时而步伐轻盈,翩翩起舞,时而一脸傻相,憨态可掬。“丑婆子”装束则选择不一,表演的目的主要为出丑,逗乐观众。“傻公子”扮演者为体型高大、气质较佳的中年男性,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表演天赋。“傻公子”要即兴唱“对子”,也就是社火秧歌,同时也要带领社火表演,尤其在多个社火队伍“会面”时,“傻公子”之间先要相互贡礼,以示礼貌,然后使出浑身的解数比拼绝技,“斗技”的内容主要有即兴对对子、逗乐子等。傻公子”领着“丑婆子”,他们相对扭舞打诨,为社火队增添了许多笑料。“傻公子”和“丑婆子”的表演是整个社火队里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环节。

第四部分是腰鼓队和蜡花队。腰鼓队也叫鼓子队,“鼓子匠”一般为古代武士打扮,身穿黑色、红色或黄色的双排扣武士装,胸口为护心铁,足蹬长筒靴,头戴英雄巾,扎着红绒花,肩背羊皮鼓,手执柳木槌,边打鼓边前进,动作粗犷,神态豪迈。鼓子队的人数与蜡花队相同,一般为8人。“蜡花女”身穿彩色女袄裙,一手拿手锣,一手执锣槌,锣槌尾系长彩绸。敲起小锣时,舞姿翩翩,彩绸飘飘,十分动人。

“攻鼓子”也是凉州社火中重要的看点,也是凉州社火的特色之处。由于“攻鼓子”表演气势恢宏,特色鲜明,表演对抗性强,因此凉州地区部分乡镇将它从社火里面分离出来,形成单独的“攻鼓子”表演。

腰鼓表演中除了“攻鼓子”表演还有“对鼓”。“对鼓”主要是在两支队伍迎面时,两名鼓匠面对面击打腰鼓,并伴随着舞蹈动作,以示尊重和问候。表演时,双方侧着身体击打着同样的鼓点做出复杂动作,左右扭动身体,双肩前后按节奏摆动,“头鼓子”之间的“对鼓”更加精彩,时间也较长,两名“头鼓”往往使出浑身解数,动作幅度和难度也比较大,有跳跃式胯下击鼓、攻鼓子作揖、背靠背击鼓、相互击打对方腰鼓等,最后双方会暂停一会,彼此将说一些问候、祝福的话语,以示礼仪。

第五部分是杂耍表演队。杂耍队伍主要由大头、小丑、高跷、彩船、舞龙、舞狮等队伍构成。

第六部分是“膏药匠”。“膏药匠”只有一个人,也就是贯穿全队、活跃全局的人物。“膏药匠”为游方郎中打扮,头戴黑色礼帽,帽边由彩色纸装扮,纸上写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吉祥话,一手执蝇拂(又称拂尘),一手摇串铃。

张掖社火

张掖的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花样别致。其地方色彩浓厚,民族特点鲜明。张掖社火的种类有:秧羔子、舞狮、耍龙灯、旱船、高跷、铁芯子、地蹦子、还有八仙子、霸王鞭、倒羊角等。近年来,陇东到张掖的移民又将太平鼓、安塞腰鼓、老年秧歌带进了张掖,使张掖社火更加繁华、热闹,场面更加宏伟,深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秧羔子是张掖社火的核心和主体。每个社火队,必有秧羔子,秧羔子是一种以打击乐伴奏的跑跳集体舞。领舞者为指挥,此角色一般有善于言辞又灵活多变者扮演。在舞蹈进行的间歇间,由他插一段类似戏剧噱头的“杂活”,俗称“卖膏药”,因此,又叫“膏药匠”。在跳完一个系列的套路后,“膏药匠”还要针对不同的场合韵白一段颂词。如“这里是个好地方,新盖的瓦房真漂亮,人丁兴旺财源广,一年丰收万担粮。”

秧羔子舞队共16人,分为四排,每排4人。第一排叫“四鼓子”;第二排是女角,叫“四个花丫头”;第三排武将打扮,叫“四棒槌”;第四排两男两女,大都由十几岁的童男童女扮演。因是以跳为主,所以也叫“跳秧羔子”。跳舞时,除乐队用打击乐伴奏外,舞者也各敲手中的乐器。秧羔子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但套路繁多,共有72种,如单摆尾、双摆尾、单万字、双万字、照三星、钻四门、五盏灯、太极图、蛇脱皮、金钱吊葫芦、拜观音、倒栽葱、扎墙子、半边城、单辫子、双辫子等。

倒羊角、膏药灯与秧羔子大同小异,基本一样,实质上是秧羔子的不同流派。

太平鼓是社火队又一大支柱,鼓槌彩绸飘舞,舞者身姿整齐划一,鼓声震天,场面宏大,深受群众喜欢。

秧羔子、太平鼓称为大场子。大场子跳罢是小场子。小场子有狮子、耍龙灯、旱船、高跷、竹马、表演唱等种类和节目。

酒泉社火

酒泉社火在每年春节前腊月间开始排练,在排练时先由一位老者用麦草在排练场地中央放火,焚香、化表、燃蜡,然后方可开始排练。

腊月二十三社火队伍全部穿戴化妆进行彩排,在村庄主要地段巡回演出,俗称“扫街”,完备之后所有人员均围火而转。

社火的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作场子三种,人们可在田间地头、乡村的主要街道,还会去老百姓的家中耍演一段,为的就是要演出的演员全部是普通老百姓,人们把春节当成是庆丰收、庆太平、迎幸福的日子,在春节前后舞社火可以使人们增加来往、沟通关系、相互协助、促进团结。如此一来,全村老少,好不热闹。

在酒泉肃州地区每年的社火汇演中,最抢眼的要数当地老百姓表演的民间舞蹈“地蹦子”了。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也被称之为酒泉舞,酒泉当地居民们喜欢跳地蹦子的最根本原因是为了活地脉。所谓活地脉,就是在土地上不停地舞蹈,达到翻土更新的作用,以此来祈求神灵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消灾免难的意思。它与其他社火最大的不同就是唱念舞蹈相结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

监制 张雄飞

审核 石巍 徐锦涛

责编 王有龙

编辑 符润芝

微分享·搜奇寻妙 | 绣荷包:一针一线缝出锦绣山河

微分享·指尖生活秀丨暮春时节,寻访陇原赏花胜地

微分享·美食美刻丨过瘾!这样吃,满足你对南瓜的所有幻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