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堡的眉户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8 03:41

 

  汉族在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以耍社火为主,眉户戏则是穿插在社火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故有“无火不戏、无戏不火”之说,意思是没有社火就没有眉户戏,没有眉户戏就没有社火。如今每到春节河湟地区几乎每个汉族村庄都会出社火、演眉户戏,据说眉户戏最初传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李二堡镇李家村,所以有人认为李二堡是青海眉户的发源地。

  李二堡眉户戏的来源

  眉户戏,俗称眉户儿,是原本流行于陕西眉县和户县地方性小调,清朝末年传入民和县李二堡地区,受当地方言、民间社火、风俗习尚、佛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经过一批戏曲爱好者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演变成为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

  据李土司第十五代后裔李世贤(1854-1949)老人说,李二堡眉户戏在清咸丰年间就已经普及了。据说李二堡原本无社火也无眉户戏,只有每年的正月十五的佛事活动很是兴盛,人们通过佛事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来由于清朝加重了农科赋税,百姓穷困,而佛事活动花销大,显得心诚而力不足。但佛事活动是不能不搞,后来经老者们商议,通过耍社火来还愿,祈求平安。但是仅跳社火却又有些单调冷清,于是就想到唱戏。(据李长荣《旋律悠扬,声调婉转动听,青海眉户戏之由来》)李二堡眉户从此有了雏形。

  早前的眉户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一把三弦、一把二胡、两个小木棒子敲打,配合几个平常的曲调,边唱边扭,有说有跳,不唱也扭,不说也扭。听说有个叫李仆的人特别喜欢眉户,他悟性高,以旦角出名,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李仆从哪里学来的眉户无从查证,但他对李二堡眉户曲调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李二堡眉户戏,据说李仆曾在1920年间聘请了一位叫王保保的陕西眉户艺人传授眉户曲调,他尽心传艺,耐心指导,完善了生、净、旦、丑。由于李仆年过花甲,他担心李二堡眉户失传,便将李二堡眉户戏传承任务交给李鸿祥,从此,李鸿祥成为李二堡眉户戏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传人。后来由李土司西府从东府李二堡发展到湟中,以李二堡为中心传至整个青海省。所以有人认为李二堡是青海眉户的发源地,因各地方的方言不同,加之多位艺人的改进,李二堡眉户在河湟地区盛兴,其他地区与李二堡眉户有所差异,但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李二堡眉户戏从第一代传人李鸿祥至今,几经变革和发展,其发展速度之快,兴起范围之广,各代传人之多,对河湟地区眉户戏的发展,功不可没。

  李二堡眉户戏的特色

  李二堡眉户戏最显明的特点是“无火不戏,无戏不火”。“跳社火易,唱眉户难”,而李二堡眉户从来都是社火与眉户相辅相成,这也是李二堡眉户所以受众人追捧的原因所在。

  眉户和社火二者相比,眉户戏就复杂多了。唱调有尖尖花、银纽丝、折腰西京、阳腔调、多字莲花、琵琶调、皂罗调、前后背贡、芝花调、莲花调、左右妖调、大莲花、一串铃、大同阴钱、前岔调、后岔调、新银纽丝、星点点、菊悲调、慢连香、唱道情、山西刚调、戏秋田、长城调、推字莲花、京复调、五更调、叫滚板、唱尖板、多字琵琶等三十余调。

  曲有满天星、大红袍、八谱儿、菠菜根、苦音系、板头、行弦、小开门、跳门槛共九个。

  伴奏由乐器类的二胡、三弦、板胡、打铃、唢呐、扬琴和打击乐小干鼓、小圆鼓、小锣、大锣、小钵、大钵、快板,还有后台的唱腔组成。

  相由生、净、丑、末、旦组成,主要是用画脸谱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李二堡眉户戏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李二堡眉户戏的四种基本类型。“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丑”行中大都是男角色。

  着装有小生装、老生装、老旦装、小旦装、武装、文装、丑装,加之“生、旦、净、丑”的化妆,称为装。“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化妆,多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净”,俗称花脸。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如《铡美案》中的包拯即是净扮。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

  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动作有武打动作、官八字步、上马下马、女小步、亮相等。( 文/张映录   图/杨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