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社渚地处苏皖交界,古胥河东西贯穿,文化遗存多,是长三角地区仅存的傩文化发源地之一。为保护、传承厚重珍贵的傩文化,资深傩文化爱好者虞建平先生不惜重金,牵头打造了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
汽车沿着社徐线往东缓缓行进,越来越接近傩文化博物馆时,还是有些小迫切。初春时节,路旁的原生态森林,越发茂密,空气越发清新,快到前宋水库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古朴的大门,大门中央悬挂的黑色牌匾,牌匾镌刻着“傩园”两个古色古香的大字。
走进傩园,粗粗打量,建筑面积大约15000平方米,大致分为博物馆、原生态表演舞台、傩文化衍生产品开发和休闲度假区。
我们首先进入博物馆,博物馆是傩园中核心建筑,黄墙黛瓦之下,营造着一种你不能不静下来的肃穆气氛。里面陈列着社渚及周边地区几十个傩仪、傩舞项目所用的面具、道具、服饰和文字介绍材料。透过这些实物和文字,你可以读到千百年来傩仪、傩舞伴着先民粗犷的步伐、虔诚的姿态一路走来的路线图。
我们又来到旁边的傩雕工坊,看到的是几张桌子和凳子等一些简单的陈设、工具。工匠师傅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凭着对天、地、人、神的恭敬之心,制作出一副副精美的傩面具。
从傩雕工坊出来,同行的小车、小董带着我来到原生态表演区,这里芳草萋萋,树木森森,在蓝天白云下,一池碧水格外清澈,表演舞台临水而建。舞台之外,是木质看台,为确保观看效果,看台随着池岸层层加高。
我们在看台坐定,暖暖的阳光下,小董向我介绍了流行于社渚镇嵩里村及周边地区的“跳幡神”。它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一直延续至今,是我国3000多年来民间傩文化遗存的一种活态形式。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把中原祭祀文化与江南农耕宗教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分为起傩、行傩、演傩、圆傩四个程序,来表现驱邪逐疫、感恩天地、祈盼丰收、祝福平安的主题。凭着夸张奇丽的傩面具和威猛、彪悍、古朴的表演风格,博大、深远的文化内涵,它在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暨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俗礼仪表演比赛中,一经亮相,即捧回金奖。
小车则向我介绍了溧阳周边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蒋塘竹马灯。它具有竹扎绒装的巨型仿真灯马十匹,每匹马神态、颜色各不相同,神形兼备,栩栩如生。每匹马由固定的战将和神子(马童)联袂表演,队伍在“令”旗的指挥下依次冲入以东、西、南、北四方旗竿确定的阵地,奔跑起跳,以多变的阵形来体现“围困敌军”、“力杀四门”、“攻破敌城”、“全歼敌军”等情景。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不时敲打出节奏变化多端的“走马锣”,同时伴以吹奏乐“招军”和高昂激越的哨声,将士们随着节奏变化阵形。这应该是古代军傩的罕见遗存。
随着他们的描述,我的眼前,粗犷、奔放、有力的先民舞蹈渐渐清晰;我的耳畔,激越的号鼓、人喊马嘶声开始回荡;面对先民的纯净、率真、虔诚,我的心潮难以平静。
如果说,先民们的傩歌、傩舞无一例外的指向未来,他们用最古朴、最原始的方式来驱邪逐疫、感恩天地、祈盼丰收、祈祷平安。这些,不都在今天实现了吗?而我们到傩文化博物馆,原本就是面向过去、面向祖先走过的历程的一次回望,我仿佛看到了先民们热切的眼神中充满着对我们,以及更遥远的未来最虔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