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与途径.doc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9 22:38

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与途径
  摘要:本文立足于传播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对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与传播途径进行详细的分析审视,试图就甘肃天水社火舞蹈传播的创新发展进行初步探索。为我国当地民间舞蹈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系统性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传播学 甘肃天水 社火舞蹈 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27-02
  一、相关背景概述
   (一)传播学的概念与内容
   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关于传播的定义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约126种,但不管是从什么视角切入,其都具有“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的含义。19世纪中叶起源于美国的传播学,后又蔓延至西欧、日本、英国等国,现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发展。传播学已成为世界上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过程、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经过多年来不断地探索现已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传播理论,可运用不同的模式来解释传播的本质、机制、过程、效果,乃至于预测未来传播的形势和结构等。另外,传播学与众多人文学科都有交集,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但无论研究范围多么广泛,其重点关注的还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还是着眼于研究人与人、团体、组织、社会的关系:人是如何被影响、如何报告与接受消息、如何娱乐与受教的……。一般而言,可将其研究划分为大众传播、内向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因此,可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概括为:“第一,关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第二,大众传播机构的性质、作用和内部的各种关系,大众传播制度、以及国家政权对大众传播事业的控制;第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传播过程和效果等。”[1]
   (二)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播布地域和内容
   关于天水的名称来源,有个“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该地域历史悠久,曾名上邽、成纪、秦州。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可追溯至伏羲女娲的诞生、华夏文明乃至秦人、秦早期文化的发祥地。素有“羲皇故里”之称,且现每年举办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境内有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列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汉族、回族、蒙古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在天水。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播布地域为天水市及其下辖的两区五县:秦安县、秦城区、武山县、北道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甘谷县。播布内容是流传于该地域的社火舞蹈主要包括夹板舞、蜡花舞、舞狮、舞龙、秧歌、打花棍、陈姑赶船、戏鳖、跑旱船、大头和尚戏柳翠、羊皮鼓、走马灯等。本文将还在流传的天水社火舞蹈作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究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意义、传播方式,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受众心理、审美意识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
  二、甘肅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
  传播要素一般而言,主要包括信源、信息、信宿、媒介手段、反馈情况等核心要素与心理倾向、时间空间、文化环境因素和信息质量等隐含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