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去高山望平川》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8 02:24


上去个高山,
嗬哟----呀,
望哎--平哟川呀,
哎哟,
望平哟川呀,
平川里,
哎--有一朵个牡丹;
看起那容易着哟----呀,
哎----,
摘取哟难呀,
哎哟--摘取哟难呀,
摘不到,哎--手里是呀枉然。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的典型曲调。流行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毗连的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族、汉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


这首经典民歌是“花儿王”朱仲禄先生从他父亲朱瑞口中笫一个记谱、第一个在舞台上演唱。20世纪50年代经"花儿王"朱仲禄在兰州演唱、关鹤岩记谱后得以公开面世,得到无数听众的喜爱,一举流传全国。

1953年,朱仲禄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被请到中南海演唱青海花儿,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同年,中国唱片社灌制出了他演唱的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和宴席曲《尕老汉》,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张花儿唱片。

“花儿”又称“少年”、“野花儿”、“山歌”、“大山歌”、“野曲”等,是中国西北地区共同传唱的民歌,已生存繁衍了数百年之久,其渊源之长、流传范围之广都是其他民歌所不能及的。它以即兴而起的创作演唱、独具一格的曲令调式、生动直白的情感表达,彰显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花儿”流行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连的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

花儿的曲调当地人称做“令”,如“河州令”、“土族令”、“尕马儿令”和“脚户令”等。河州即今之甘肃临夏,素有“花儿之乡”之称。“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

“花儿”的演唱形式在“花儿”流行地区,尽管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有所不同,但通过“花儿”这一民歌演唱形式,使这一地区各民族之间不断加深了解、增进友爱、表达感情、交流思想、传播信息。


特别是由最初的传唱形式,逐步形成群众自发的一年一度的“花儿会”,进行对歌比赛。“花儿会”的形式以男女对唱为主,互问互答,触景生情、开口成诗,即兴创作、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在持定的季节和时间,各地的歌手们云集一处,两人一对。三五成群、花海歌潮、如痴如醉,一唱就是几天几夜。

歌手们在对歌时,男方亲昵地称女方为“花儿”,女方亲昵地称男方为“少年”。于是,这种用来称呼情人的名词,就变成对山歌的爱称了。所以,由此可以了解“花儿”的主要内容为情歌。


“花儿”的歌词内容一般即兴演唱,看见啥唱啥,想到啥唱啥,故事叙事性强、幽默风趣、每一句或者没两句都有押韵词。到每年的“花儿会”时,花儿歌手在游山的时候一边打着花伞,手里摇着彩扇,边走边长,颇有一番风味。

《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曲调是“河州令”。 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句悠扬宽长,起伏度大。

歌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多次出现四度跳进与大跳,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


歌词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句悠扬宽长,起伏度大,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歌词前两句写景,首句“上去高山望平川”,苍茫寥廓,气度恢宏非凡,一派高原景色尽收眼底;后两句点题抒情,词意含蓄,富有哲理,让人有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它的曲调由高而低,再由低而高,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使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一览无余、一泻千里。

歌词含蓄而富有诗意,衬词衬句丰富多彩,旋律悠长华丽,拖腔高亢明亮,借以高山、平川的外部环境营造了空旷、寂寥的意境。表面不写人,却处处有人的感情弥漫在字里行间和音符的流动之中,以牡丹隐喻少女,体现着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充分展现了"花儿"抒情写意的艺术魅力。


《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为“花儿”的代表作,其基本特点为:高亢、奔放、刚健、粗犷,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它的气息宽广、句幅较长,伴有颤音和装饰音,给人一种沧桑感。

《上去高山望平川》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经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罹和倾慕之情。

歌曲曾得到众多歌唱家,比如胡松华、苏平、吕继红等人的演唱,还有一些现在活跃于宁夏、甘肃、青海一带民间“花儿”艺人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