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0年代的“儒林巷大槐树”看陇县,还生活着外国人呢!!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9 10:18

从1930年代的“儒林巷大槐树”看陇县,还生活着外国人呢!!

2018-08-02 21:02

这套照片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牧师克劳德·皮肯斯。1936年,克劳德·皮肯斯与几位传教士对中国西北等地进行了人文考察。从大量照片来看,考察队从河南到达陕西,再至甘肃、青海等地。他们在陕西省内的考察颇为细致,在宝鸡扶风、岐山、凤翔、陇县等地拍摄了大量照片,为当时的宝鸡风貌留下了实物资料。

陇县老槐树

男子戴陇县瓜皮帽

千阳的牌楼

陇县的驮队和瓜皮帽

“这是陇县的儒林巷,也叫西巷子,街上那棵百余年的老槐树还在。牲口来往驮运货物,可见陇县是货物流通的要道。”陇县政协副主席李秉文说,这组照片勾起了老宝鸡人的回忆。

上世纪三十年代,陇县是一个物资交流频繁的商业重镇。从照片上看,在一条通往陇县的土路上,三头牲口驮着大包货物,几位行路人也背着大包货物,正向城里走去。一张拍摄于陇县固关镇的照片,同样记录了运输货物的场面,六七只牲口驮着超过自身体积大小的货物前行。李秉文说,当时固关镇可谓是商贾云集,它是西安通往甘肃的必经之地,故而,成为一个物资流通的重要驿站,许多贩盐、工业品的商人在固关镇歇脚,甚至甘肃、宁夏一带的人也到陇县进货,陇县的核桃、辣椒、牲畜也被运到了甘肃和宁夏等地。

陇县商人、商户的故事不仅存在于老陇县人的记忆中,陇县的文史资料也有记载。《陇县志》记载,1936年,陇县私营商业户达 280户,主要经营棉布、铁木农具、烟酒、糕点、油盐等,共 20多个行业,大多集中于县城西街、西关等处,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店铺经营疲滞,有的转行、有的倒闭。

此外,这组老照片还呈现了陇县的风土人情。克劳德·皮肯斯拍摄了一张从千阳到陇县的公路照片,蜿蜒、崎岖的砂石路延伸向远方,李秉文小时候时常拉着架子车走在这条路上。他回忆,这条路是当时千阳到陇县唯一的车行道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条路被改造重修。“这是瓜皮帽,过去陇县男人最爱戴这种帽子。”李秉文说,一张人物像反映了当时陇县人的穿戴。李秉文回忆,瓜皮帽是最有标志性的物件之一,这种帽子形状像西瓜,所以关中人把它叫瓜皮帽,瓜皮帽多为黑色,帽顶有结子,便于摘取,陇县男子都喜欢戴。克劳德·皮肯斯拍摄的陇县男子头戴瓜皮帽,身穿黑布棉袄,阔脸、浓眉,正是典型的关中男子形象。

凤翔老城墙

凤翔老城墙的身姿

老照片中有两张为高大的城门楼,这是凤翔老城墙的西门。古雍城凤翔,曾是先秦的都城,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定都于此,修建城池。但是,在历史烟云中,秦雍城城垣已被湮没,只留有雍城遗址。唐朝后期,秦王李茂贞在此再筑修城池,后又经明、清时期多次修缮,部分城墙遗址得以保存至今。这张老照片中的城门楼正是此城墙的一部分。

据清代凤翔知府达灵阿主编的《重修凤翔府志》记载,这座城墙周长有“一十二里三分”,高“三丈”,东、西、南、北各有四个大城门,分别有各自的名称“迎恩”“金巩”“景明”“宁远”。老照片中的这座城门正是西门“金巩”。

《重修凤翔府志》一书中,还附有老凤翔城示意图。从示意图可以看出,老照片中的西城门即为示意图中右手边的城门。这个城门西北方向有一“凤凰泉”,据记载,当时的护城河水就起自凤凰泉,分东南两个方向,分别绕城而流。

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秦雍城,还是唐朝的城墙遗址,昔人都已随雍水而去,只留下芳华之后的片片落英,存留在今人的忆古香梦中。2009年 10月起,为了重拾遗梦,凤翔县在城墙遗址的基础上修建起古色古香、磅礴大气的城墙遗址公园,广植花草树木,成为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公众场所。此后,古雍城人仿佛又见到了史册中的那抹芳华……

缘何有外国人聚居

穿着开襟毛衣的外籍妇女、西装革履的美国小伙、穿着短裤皮鞋的西方小孩、街道上手拿绅士帽的外国男人……在克劳德·皮肯斯的镜头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宝鸡岐山、扶风、凤翔等地不乏外国人的身影,当时为何有外国人聚居在宝鸡地区呢?

细观一张拍摄于凤翔的照片,照片上共有 12名外国人。其实,早在清代,凤翔就有外国人出现,《凤翔县志》记载, 1894年,英基督教教徒浦某来凤翔,住在凤翔县城内文昌巷传教。五年后,英国人师宏道夫妇接替浦某,继续在凤翔传教,那时正逢群众生活贫苦,师宏道夫妇偶尔舍饭、救济当地人,教务得到发展,在西城门口南侧购买地基,修建了一所福音堂,并设立了一所宏道小学,给学生上圣经课。1935年,英人米巴其荣夫妇来福音堂接着传教,改宏道小学为圣经学院,给学生灌输宗教知识。如此看来,在克劳德·皮肯斯的镜头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凤翔县有外国人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这一现象不止出现在凤翔县,这组照片显示,在陇县、扶风等地,也有不少外国人从事着宗教传播活动。《陇县县志》记载,同样是在 1894年,英国人洪牧师来到陇县,在县城南道巷设教堂传教,后在南道巷马家祠堂建福音堂扩大传教活动。自此,先后有瑞典人聂约翰、聂蔼德,美国人葛留编夫妇,加拿大人唐悦德等在陇县从事传教活动。《扶风县志》编撰者之一张天福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确实有外国人在扶风当地开展基督教传教活动,尤以绛帐一带为盛。这套老照片中,有一张正是拍摄于一所福音堂前,附近有手持绅士帽的外籍人士出入。

来源:今日头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