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兰州社火是咋耍的?这个南方人都记录下来了凤凰网甘肃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7 01:29

原标题:【奔流文化·闲谭】百年前一个南方人看过的兰州社火,到底是咋耍的?

1

1919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

赴西北考察实业、彼时寓居兰州的浙江苍南人林竞在日记中写道:“今日街上锣鼓喧天,盖市民新年闹社火以取乐也。”作为喝过“洋墨水”的南方人,林竞挎上照相机这件当时非常拉风的旅行装备,走上街头,入乡随俗,体验了一把兰州人过年的保留节目——迎春社火。

兰州社火留给林竞的第一印象是:“见无数男子作奇异之装扮,招摇过市,令人捧腹。”陪同人士不时给林竞发个“扫盲贴”以普及社火常识,但在林竞看来,“闻其中故事,本有各种意义,惜年代久远,惟知奉行,莫名其妙耳。”对于他来说,主要兴趣还是在看、记和拍照片上。在当天的日记里,他给我们留下了南方人对于兰州太平鼓和高跷的直观描述。关于兰州太平鼓表演:“又有十数人负椭圆形之大鼓,旋转跳击,均有节奏,俗称太平鼓,闻此风惟兰州最盛。”关于高跷表演:“又有扮作生、旦、丑、净模样者多人,以长数尺之木棍绑于腿上,以代足,俗名高跷,形式与内地同。”

对于民国初年文化生活单调的普通兰州市民而言,看社火可能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和开心且完全免费的娱乐活动。林竞日记中同样记录了百年前金城百姓看社火时的盛况:“沿街红男绿女争先恐后,女子尤多列坐阶前,或升屋顶而观。”他还用手中相机拍下了难得的“上房看社火”之场景,虽然有点模糊,但街道上的高跷队、站在平地上仰望的观众和在房顶上或立或坐者,仍依稀可辨。

2

林竞看完了兰州城里的社火,听闻元宵节前后黄河北岸的盐场堡亦有社火表演。农历正月十四一大早,他就骑马出北门,过黄河铁桥,“循北山麓东行,至庙滩”,顺道参观福音医院(即今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前身)后,“再进五里,至盐场堡”。当时的盐场堡有居民五百余户,城隍庙一座;林竞抵达时,发现此地年味比兰州城里还要浓,“各家屋檐,遍悬纱灯,华丽逾兰垣”。观看社火的民众“挨肩摩踵,备极热闹”。

▲百年前的兰州街头社火表演(1919年摄) 引自林竞著《西北丛编》

▲百年前的兰州街头社火表演(1919年摄) 引自林竞著《西北丛编》

据林竞日记之描述,盐场堡社火表演的节目单与兰州城内有所不同。首先“见有持纸糊之器状如漏斗者一人”作为前导,接着为“打太平鼓者数人”,“随后有一人扮女相,丑不可言,而装娇作态,使人捧腹。时复戏谑道旁妇女,妇女亦不之忤也”。最后“又有面涂黑色者数人,其神情亦如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由打灯笼的执事作为社火前导,接着太平鼓队开场,随后是“疯婆娘(风婆)”及“财宝神”之类的黑脸丑角逗趣。

林竞在十天之内,看了两场兰州社火,太平鼓、高跷、“疯婆娘”等兰州社火的主要看点都没漏掉,算是完整领略了所谓边地风情。与此同时,他还以切身之痛总结了看社火时的一条重要经验:千万不要骑马!原因在于兰州社火太热闹了,他在盐场堡看社火时只顾自个爽了,却忘了胯下马儿能否受得了这般锣鼓喧天,遂有“坐骑惊跃,乃急跳下,幸未跌倒,遂即驰归”这样的囧事发生。

3

翻开民国时期游记,时人很少选择严冬季节到访兰州。而社火表演又有着极强的季节性——夏天到兰州避暑吃瓜没问题,想看社火?对不起您哪,过半年再来吧——因此我们从旧时游记里鲜见关于兰州社火的外地旅行者亲身体验。而103年前恰好留在兰州过年的林竞,因缘际会之下,用笔和相机为后人留下了民国初年兰州社火表演及市井百态的宝贵原生态历史记录。百年之前的兰州社火表演虽然相对简单,远不如当代社火表演之成熟定型和节目丰富,但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保留节目和经典看点一个不落,大家伙图的就是一个乐字。尽管时局艰难、生活不易,但老兰州人永远不缺乏幽默感——随着社火耍起来,大家开心一笑、自我减压,辞旧迎新、生生不息。

文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