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故乡,亦是远方。
“山里头有名的昆仑山,大川里,美不过青海的草原;花儿里俊不过白牡丹,人伙里,好不过英俊的少年。”
//////////
其实最早为“花儿”下定义的是张亚雄先生。他在《花儿集》中说,“花儿”是流行于三陇——甘、青、宁——的一种山歌,亦多有称之为“少年”者。“花儿”,指所钟爱的女人,“少年”则是男人们自觉的一种口号。
直到1979年修订出版的《辞海》,才对“花儿”这一条目作了补充修改,写道,花儿:流行于甘肃、宁夏、青海的一种山歌,是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族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在青海又称“少年”,对其中的词称“花儿”,演唱称“漫少年”。声调高亢舒长,即兴编词。内容分抒情、叙事两类,前者居多。通常为独唱或对唱形式,旧时属于情歌之类的“花儿”,只在山野歌唱,必须回避长辈。解放后,颂歌、劳动歌等均广泛采用“花儿”形式。
Qinghai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新疆等四省区七、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甘、青、宁三省区农业区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青海的都兰、门源和新疆的吕吉、焉耆等地区,到处都有她的歌声。花儿(主要是河湟花儿)突破了这一小地区(如河湟或青海)的限制,既流行于黄土高原,也悠扬在青藏高原,甚至传唱于天山南北,地域上要比其它种类的民歌广大得多。
从歌词看,汉族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其它民歌的篇章结构、句子节奏、韵律等都与汉族传统的诗歌基本相似或一样,尤其是其它用汉语演唱的民歌更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一般都是单字尾构成的五、七言句式,押韵上多为通韵和间韵这两种最常见的形式,缺乏变化。而花儿特别是河湟花儿的整体结构、句子节奏、韵律都是很别致独特的。如扇面对结构,单、双字尾的交叉使用,交韵、复韵的大量使用等等,除了与《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以及之后个别诗词有些相同之处外,在古今民族中是找不到相同的例子。花儿特殊的艺术性由此可见一斑。
从曲调看,花儿既不同于藏、土、撒拉等民族的其它民歌,也不同于中原汉族的一般民歌,而是有着一股与壮阔宏伟、富饶壮丽的西北山河,勤劳勇敢、群众杂居的西北各民族精神风貌相谐调的旋律,同时又不单调刻板。据统计,仅河湟花儿的“令”(调儿)就多达一百余种,可谓丰富多彩。
Qinghai
青海的花儿会,自农历四月后相继开始。春日里的青海,山花烂漫,峰青水秀。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熙熙攘攘,欲献绝技的歌手摩肩接踵,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漫山遍野成了花儿的海洋。其中比较有名的是:
西宁凤凰山花儿会。多于农历四月八举行,艳阳高照,满目青山,歌手们携情侣、带酒食,三五成群,边饮美酒边赛歌,歌声传遍四野,气氛热烈至极。
民和县峡门花儿会。历史悠久,每年端午节在乱泉滩举行。人们头戴杨柳帽,手提节日饭,痛饮清泉水,放声唱花儿,别是一番情趣。
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六日举办,十五日是高峰。歌手们一边领略瞿昙寺胜景,一边引吭高歌,心情格外激动,歌声格外动听。
五峰山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在素有"风景胜地"之称的五峰山澄花泉边举行。
大通县六月六的老爷山花儿会。这里林木葱笼,悠悠白云上飘荡着声声花儿,一片诗情画意。
此外,丹麻花儿会在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五日举行。
Qinghai
▼
青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