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风光的《高跷》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25 12:57

连载丨乐都社火—潇洒风光的《高跷》

2018-12-27 17:30

招聘

潇洒风光的《高跷》

《高跷》是一种舞者双足踩着木跷作舞的舞蹈形式(木跷是在木棍恰当位置上置一小板,足蹬在上面,然后将其绑在腿上)。《高跷》也称作《拐子》,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将《高跷》称为“高瞧戏”。

《高跷》是我国古代“百戏”中的一种,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历史。《高跷》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战国列御寇所著的《列子》,《列子•说符》:“宋有兰子者……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驰并驱,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由此可知,早在2228年前的战国时代,高跷这种民间舞蹈形式既已出现。六朝“百戏”中称其为“长跷伎”,宋代叫“踏跷”,清代始称《高跷》。在清人李调元的《童山诗集》中有一首《观高跷灯歌》,描绘了乾隆时期流行于四川的《高跷》,其诗曰:“正月十四坊市开,神泉高跷南村来。锣鼓一声庙门出,观者如堵声如雷。双枝续足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伎。般演亦与俳优同,名虽为灯白日至。”在南方,《高跷》属《插秧歌》的一种。唱着踩高跷是避免秧田泥水溅身,手执扇子是为了保持重心平衡,劳动气息十分浓厚。清人恩竹樵写过一首《咏秧歌》:“捷足居然逐队高,步虚应许快联曹。笑他立脚无根据,也在人间走一遭。”可见,《高跷》很早就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

《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以为与原始氏族图腾崇拜有关。据历史学家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在祭祀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考古学家认为,甲骨文中已有近似踩高跷起舞形象的字。两者可以互相印证。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跷起源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背长臂人入海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像出脚上绑扎着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居住于广西东兴沿海的京族渔民,至今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这就不能不引起学人们的兴趣了。

关于《高跷》的起源,民间也有传说。说是以滑稽著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出使时别国君臣总是笑他身材矮小,使他非常尴尬。有一次出使郑国,他就装了一付木跷,顿时显得非常高大,致使郑国君臣啼笑皆非;他还借题发挥,挖苦郑国,致使郑国君臣陷于窘境。其后,踩跷活动便流传民间。

《高跷》有“文高跷”和“武高跷”之分,“文高跷”以踩、扭和表现人物情节为主,“武高跷”除踩、扭外,还有特技表演。

乐都高庙《高跷》是乐都社火中最引人注目的节目之一。如前所述,高庙《高跷》和《亭子》一样,是清代时秦晋移民传来的。三十几年前笔者上初中时,就听高庙遗老们说,高庙《高跷》的历史还早于亭子的历史哩。

高庙《高跷》之高是在全国罕见的。1940年以前《高跷》跷腿最高的一丈有五,其后几次截短跷腿,现以八九尺和丈把高的为最多,最高的一丈有二。笔者查阅过大量资料,除山西省芮城、新绛两县外,其它地方的《高跷》均无高庙《高跷》之高,在电视上看到的也几乎都是矮《高跷》,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高跷》。

高庙东、西村社火会(原为三官元宵会)一直重视《高跷》服装的添置;上世纪60年代高庙秦剧团解散,其秦剧服装全归给东、西村社火会作《高跷》服装;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两村社火会又各自添置了一批新的《高跷》服装和道具。

《高跷》艺术吸引观众的三大要素是木跷之高、服装道具之得体和脸谱化装之到位。所以高庙《高跷》除了具备木跷高、服装道具全之外,还有一批较高水平的脸谱化装艺人。生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名艺人王长生,在上世纪30年代时就是闻名远近的唱戏把式,也是脸谱化装高手,同时还培养了王承槐、王承增、崔庆祥等后辈脸谱化装艺人,这些人虽然已经过世,但他们培养的新一代脸谱化装艺人又在传承着他们的技艺,从而才使高庙《高跷》艺术长盛不衰,并一直保持了应有的艺术水平。

高庙曾踩过一丈五尺木跷的把式有王三有、李庆伟、李宪文、马本俊、马玉德、赵有庆、哈正祥、李全德、王赐福等。《高跷》演员都是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也有十来岁的女孩子加入踩《高跷》的行列中,马延仓便是高庙第一位踩《高跷》的女演员。

高庙东、西村《高跷》队各有20多人,表演时装扮成戏剧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配秦剧服装及道具。如前所述,由于高庙《高跷》之高是在全国罕见的,表演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更不适宜“武高跷”中的特技表演,所以高庙《高跷》属于以踩为主的“文高跷”,表演过街社火时只是列队行进而已,坐场表演时也只是走几圈而已。但他们的表演抬脚快,落脚实,动作自如,潇洒大方。由于他们画了正宗的秦剧人物脸谱,穿戴古朴优雅的秦剧人物服饰,超凡脱俗,典雅飘逸,加之居高临下,浩浩荡荡,煞是风光,因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扣人心弦。其中也不乏踩跷技艺娴熟者做一些滑稽谐谑的动作,常引来观众的一阵阵欢笑。

《高跷》表演时,给每个踩跷者都配备1—2名“扶跷子”者,即手撑长木杆(当地称“扶杆”)扶助踩跷人。“扶跷子”也是一种技术,当踩跷人握住“扶杆”上端向下用力时,“扶跷子”者要撑硬“扶杆”,绝不能随之向下拉“扶杆”;而踩跷人向上用力时,“扶跷子”者绝不能随之向上送“扶杆”;在“起跷”(即把坐在房沿上的踩跷人拉起来)时必须用力,当踩跷人站起来后立马要撑硬“扶杆”。“扶跷子”者主要在“起跷”和路面不好时发挥作用,但始终要撑着“扶杆”陪伴在踩跷人的左右。

另外,高庙《高跷》中还有一个叫做《扑蝴蝶》的节目。《扑蝴蝶》由两人表演,一人踩六尺高跷,男装女扮,着古装,手执一根富有弹性的长长的细竹竿,竿头垂线上系一只彩纸扎制的大蝴蝶;另一人踩不足一尺的矮高跷,男装丑扮,傻气十足,憨态可掬,为扑蝶者。表演时执蝶者抖动细竹竿作蝴蝶飞动状,那蝴蝶蹁跹舞蹈,忽高忽低,忽远忽近,忽缓忽急,忽起忽落,以此来引诱扑蝶者。扑蝶者随着蝴蝶飞动的方向,或奔跑,或跳跃,或猛地匍匐在地,左扑右扑,前扑后扑,上扑下扑,有几次差点扑到了蝴蝶,但临了蝴蝶还是得意洋洋地飞走了。这种状况弄得扑蝶者忽而高兴,忽而气恼,忽而满怀信心,忽而大失所望,细腻地刻画了扑蝶者的心态,生动地塑造了扑蝶者的形象。扑蝶者踩着矮高跷,可以随着蝴蝶的飞升飘落高低远近做出各种技巧性动作,场面热闹,意趣盎然,感染力很强,使观众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春风骀荡、春意浓浓、春景美好的境界里。乐都的正月地皮未绿树叶未绽,更不会有蝴蝶,但这方人把蝴蝶的场面演绎得如此淋漓尽致,他们的这种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不能不让人叹服,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情不能不让人礼赞。在处于黄土高原西端这种生态环境下,这方人以顽强的生命力紧跟着春天的脚步,演绎着春天的意象。由此我想到,生命的本质在于创造,生命是短暂的,但有所创造的生命过程才算是精彩的。

作者简介

茹孝宏,出生于海东市乐都区高庙镇,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散文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海东市文联委员,海东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海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海东市乐都区作家协会主席,海东市乐都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主席。

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环渤海作家报》《内蒙古日报》《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青海青年报》《青海广播电视报》《西宁晚报》《青海湖》《青海作家》《雪莲》《青海文化》《文坛瞭望》《群文天地》《黄河文学》《散文选刊·原创版》《华夏散文》《西部散文选刊》《西部散文家》《东方散文》《中国散文家》《中国土族》《天涯诗刊》《文学教育》《新作家》《方岩》《萨尔图》《同心》《金银滩》《金世界》《高大陆》《河湟》《河州》等报刊发表文艺类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生命本色》《凤凰坐骑》和文化专著《乐都社火集锦》《乐都文化艺术述略》。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发表于《青海师专学报》的文学语言教研论文《对中学修辞教学的几点意见》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曾获省政府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9年度青海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省政府第六届文艺创作奖、中国散文华表奖、海东市首届文艺创作奖、青海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文艺人才)称号等荣誉。

来源:作者茹孝宏授权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