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正月十五闹红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9 18:12

迎上元,闹元宵。正月十五是山西一年中规模最大型、人员最集中、参与演出人数最多的民间群众性文艺活动。闹红火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据传自秦、汉始,唐有所发展,到宋风靡一时,据悉闹红火有近百种节目。在忻州境内,流传于各地的民间社火表演、跑法、步路等技艺风格各有千秋、千姿百态。

正月里闹红火,民间百戏百艺全都要上街自娱表演,与人同乐。元宵节必吃元宵,元宵和汤圆不是一回事,元宵不同于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口感馅料好于汤圆。这一天除了点花灯、燃焰火、猜灯谜外,人们还要走上街头,满街都是欢乐的人流,正月里闹红火能让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喧天的锣鼓,仿佛是开场的序幕,更像是一场战斗的号角,所有的人在锣鼓声的号令下闻风而动,倾巢而出,敞开了一轴逐云奔月的千年画卷。威风锣鼓阵法、鼓点紧密有致;舞姿、动作收放自如;一会绕进阵中,一会钻出旗中,繁而不乱,在各色旗帜的映照下,让人心荡神驰。

秧歌表演 梁春霞/摄

随着妙曼的音乐声,行列整齐的秧歌队打着花伞,扭动着纤细的腰肢,踏着音乐的节拍映入了人们的视野。一抹葱心绿的服装裹挟着春天的气息,跳跃着轻盈的舞步,扮靓了这个萧瑟的季节。喝彩声、鼓掌声、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化为了欢乐的海洋。

跑旱船的摆着船头飘过来了,布满褶皱的船摆在表演人的驾驭下宛若凌波微步,是那样的轻盈,那样的深情款款。几位男士打扮成老妪的模样,穿着斜襟衣服,胸前挂着手绢,绑着裤腿,扭着粗壮的腰,拿着长长的旱烟袋,还时不时地和观众打情骂俏,逗乐了挤来挤去的人们。

这一刻,所有的烦恼瞬间都会随着这样的场景烟消云散,因为这是人们共有的节日,与忧伤无关。有的只是面对生活百味的快乐舞步,对新年美好生活的笃定自如。一辆辆别出心裁的彩车,有的装满了丰收喜悦,有的展示着科技飞跃,有的呈现出时代变迁……

夜幕降临了,人们依然站在街上,观看着一场又一场民俗文化盛宴。“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挂满街巷的各种花灯亮了,牌楼长街变得如同白昼,灯火辉煌、五彩缤纷。金鱼灯鳞片闪闪,荷花灯淡雅清纯,跑马灯、花篮灯、凤凰灯……紫的、绿的、红的、橙的……简直就是光的世界,彩的星河。这时,龙灯舞来了,通透的烛光仿佛真龙现身,忽然它的嘴里吐出烟雾,接着又喷出焰火,闪转腾挪,姿态万千,俨然把人们带入了天庭一般。

从早上到晚上,如潮水般的人们依然兴致不减,不约而同地奔向广场。期间不仅有文化广场唱大戏、还有跤乡挠羊赛、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大头娃娃、二鬼摔跤、拉碌碡、跑马竹、耍霸王鞭、海蚌舞、跑驴、推车、八音会、峨口挠阁等等,千年“非遗”全部绽放。

元宵节在渐深的夜里愈发璀璨动人,沿街树上挂满环保节能的各色彩灯,广场的草坪上长满了“金色稻谷”,灌木丛上落满了“点点繁星”,高大的雪松垂挂着不断的“水流瀑布”。如今元宵灯会广泛采用追光、灯光投影等技术,结合水景、树景以及建筑物。如,水池中荷花荷叶间的灯带打造出全息效果;大树之间采用彩灯营造出梦幻效果;在通道之间则布置了内透光的 LED彩球。采用流动数控灯光,裸眼3D,视觉感官身临其境。灯会既保留传统又有新意,应节和传统元素都能从灯火中找到。

一系列传统活动荟萃一时,各显神通,将这样的传统文艺演出融入全域旅游之中,让这些来自民间的古老艺术,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继续生生不息,发扬光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春节,承载着中国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努力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留下自己闪亮的足迹,这是春节赋予的时代意义。

不管怎样,浓浓的亲情、美好的祝愿,在年味儿中永远都不会消失,温馨的依旧温馨,醇厚的也依旧会更加醇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正在于此,它在旧与新的更迭里,为这个毫无色彩的季节铺陈出绚烂多彩的诗意。新的时代,更是以新的方式在扮靓关城,点染山河……

文图:米广弘 山西文旅宣传大使

原标题:《忻州正月十五闹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