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过年为什么要闹社火?很多人都不知道!
2019-02-10 11:50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2006年5月20日,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社"为土地之神;
"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民间社火表演崇拜社神,以歌舞祭祀,
即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
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
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中国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运城民间社火源远流长。
目前最具地方特色的社火种类有:锣鼓、花鼓、高跷、背高、龙灯、水故事、背冰、转灯、走兽、焰火、河灯、血故事等。
鼓乐类
代表:绛州鼓乐 / 稷山花鼓
绛州鼓乐曲牌丰富,演奏独特,尤其是近年来创作的《秦王点兵》,更是广受赞誉。
稷山花鼓特色鲜明,表演精彩震撼,鼓声原汁原味,具有杂技的惊险特色。表演时,稷山高台花鼓的板凳被叠至13层,达8.8米高,100多名演员攀上高台,旋转着表演。
阁跷类
代表:稷山高跷走兽 / 万荣西村抬阁
稷山高跷走兽,由两人踩高跷连体表演,人与兽体巧妙组合,精心装扮,堪称一绝。
万荣西村抬阁则是民间艺人把结构奇巧的铁棍绑扎成“空中舞蹈”,令观者提心吊胆,而演者则神态自若。
祭祀类
代表:临猗“扎马角” / 永济“背冰”
“扎马角”是精壮汉子用一根筷子粗细的钢钎,自口中进,从脸颊刺出,然后用牙将钢钎咬住,手拿绳鞭,鞭打村人,为村人驱赶晦气。如今这一传统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了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是民间社火表演中最招人气的亮点。
永济“背冰”起源于古老的河祭,表演者光膀赤腿,每人背一块冰,再背一铁棍,手提锣鼓,边走边打,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背冰活动逐渐融入了体育锻炼的内容。
舞蹈类
代表:绛县飞龙
舞蹈类的民间社火在运城传播更为广泛,参与者更为众多。舞龙灯、跑旱船等都具有较强的舞蹈性。
其中“绛县飞龙”尤为著名。
运城的民间社火艺术
不仅是一种极具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是运城人久远的精神寄托
来源:运城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