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巴庙镇小河口社火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2 09:59

(通讯员:郝明森)近日,到镇巴县巴庙镇小河口村走访社火,看见几位艺人正忙碌制作龙狮、彩船等道具。龙狮道具制作过程复杂,工艺繁多,对原材料和工艺之间衔接的要求比较高,制作周期长,是纯手工制作,造型活泼可爱、色彩艳丽持久,深受当地群众的青睐。

镇巴县巴庙镇小河口村位于县境东部,这里境多其秀、人重其义、民风民俗独具特色,特别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民间社火,成为镇巴县巴庙镇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小河口村,临近安康紫阳,旧时有水路与紫阳相通,小河口成为当时水运的小码头,附近群众都在此赶场,一度十分繁华,来往客商由此入汉江、达武汉。因此,在镇巴县巴庙镇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很多,如传统土法造纸、拐枣酒、巴庙剪纸、小河口社火等至今保存完好。

小河口社火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以农业为主的远古时期,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据史书记载:小河口在清康熙年间置乡村,嘉庆八年被火焚,道光年间兴集市。当地老艺人介绍,昔日的小河口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加之自然灾害多,天灾人祸不断,刀耕火种的岁月中,人们的一切美好愿望都寄托在“社”和“火”中。向“社”神和“火”神许愿,许下“太平灯”,保佑小河口村民一年四季太平。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由会长组织庆典和游演活动。正月初二在当地观音庙举行隆重的亮灯仪式,卜卦还愿,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关灯。

镇巴县巴庙镇小河口村社火的内容为竹马、彩莲船、狮子、龙灯、白鹤、蚌壳、渔翁、大头和尚、媒婆子和乐队组成,共50余人。游演一般是会长主持,他们以向当地村民拜年的形式走街串巷,不收钱财,表演所用的道具等一切开销都是村民自费筹集,也不向任何人摊派。社火表演不仅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也是当地居民对来年的美好祝福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镇巴县巴庙镇小河口村的社火表演多以民间传说、戏剧故事等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表演。如白鹤、蚌壳、渔翁、大头和尚等上场表演,就是民间“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演变而成,加之手持蒲扇和长杆旱烟袋的媒婆和大头和尚相互嬉戏,“丑”得使人喜爱,引人取乐逗趣,边歌边舞,唱词以当地流行的四言八句为主,歌声悦耳,并配以谐趣的唢呐声,加之彩船的穿行,体现了江上行船的意境。正如人们说的:“驾起船儿水上漂,划起桨来浪花高,歌声伴着船儿去,真似江上把船摇。”彩船、花灯上亮起的点点烛光,连成许多闪光流动的花朵,兼有火树银花之盛。山民观之,喝彩不绝。

镇巴县巴庙镇小河口村社火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将会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镇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的亮点。如今非遗越来越多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非遗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宝贵的滋养。面向未来,大家要珍惜非遗保护时代的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镇巴县巴庙镇小河口村社火艺术乃至镇巴的非遗文化将得到发扬光大。愿“社火”永远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活动,一直传承下去,展现着它的独特魅力。

监 制:黄

总 编:熊顺勤

责 编:洪

来 源:学习强国

编 辑:晏贞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