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赶“她”年集】一曲拉魂腔,浓浓年味道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1 12:50

原创 许宵雪 江苏女性

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

点击>>新年的脚步愈发近了,赶年集、买年货是中国人绵延千百年的过年仪式之一,从“飞”出新花样的蝴蝶兰到“游”出锦绣前程的小锦鲤,从美味的淡水澳龙到甜蜜糕团,从诗意簪花到乡韵十足的年戏,让我们一起赶一场有香气、有活力、有鲜美、有甜蜜的“她”年集。

板胡吱吱呀呀地拉着

梆子咚咚地敲着

台上的演员水袖一挥

新年大戏柳琴戏开场了

台下的杜桂芳

唱了大半辈子的柳琴戏

难得做一回听众

她想起三十多年前

在正月里下乡唱戏的光景:

那时候

乡亲们盼望了一年

开戏前早就搬了凳子占好位置

在台下嗑瓜子、唠家常

正戏开场

叫好连连,欢笑一片

年味就在这婉转悠扬

牵魂摄魄的戏声中蔓延开了……

唱好每出戏

在江苏邳州的年戏中

柳琴戏是首屈一指的“重头戏”

当地流传着“三天不听拉魂腔

吃饭睡觉都不香”的俗语

杜桂芳出生于邳州市碾庄镇

自幼爱唱爱跳

乡亲们都夸她“漂亮丫头好嗓子”

13岁那年

邳县文工团组建了小红花艺术团

杜桂芳被推荐前去面试

并顺利入选

回想起当时的喜悦

杜桂芳记忆犹新:

“一条街上的街坊都来祝贺

母亲特地给我做了一条新被子

又买了一身新衣服

像要嫁女儿一样高兴。”

不久,艺术团改成了柳琴剧团

唱戏要从小嗓转变成大嗓

如果不能适应

根本进不了主角行列

杜桂芳从表演和身段上下功夫

反复琢磨眼神、指法

台步、水袖的应用

琢磨用细节为人物增色

晚上演出散场后

杜桂芳躺在床上

闭上眼睛回忆主角们

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和唱法唱词

每出剧目都烂熟于心

20世纪80年代

县级剧团进入“找米下锅”时期

正月里

杜桂芳抱着刚两个多月的孩子

带上行李、用具下乡

演出时

她把孩子放在后台的戏衣箱里

贴上“内有小孩”的字条

就奔上了舞台

“尽管下乡演出时总是来回奔波

也休息不好,但在舞台上

我总是用最好的精神状态面对观众

唱好每一出戏。”

让柳琴戏走得更远

一曲柳琴戏传唱了两百年

不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还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和特定区域的审美观念

在杜桂芳看来:

“柳琴戏始终尽可能贴近大众

风格质朴幽默

符合乡民最朴素的审美

它扎根于群众,发展依赖群众。”

2015年

杜桂芳成为柳琴戏非遗传承人

她在传统唱法的基础上

创新了发声、吐字、行腔等技巧

丰富了柳琴戏唱腔的不足之处

在戏曲表演方面

她大胆地采用了戏曲套路

和现代群舞相结合的手法

来烘托、推动剧情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今,杜桂芳自编自导自演的柳琴戏

在各类演出中获得了六个金奖

荣誉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汗水

创作中,有时连续几天都披星戴月

有时正在睡觉,灵感来了

就赶紧起床记录下来

她说:“柳琴戏要传承发展

就要拓宽观众群

不仅让老年人喜爱

也要让年轻人、小孩子喜爱

比如把之前的唱腔

与流行歌曲、流行小调结合在一起

以前没有伴舞

现在可以载歌载舞

这样我们的柳琴戏

就能走得更远一些。”

怀揣匠心,不忘初心

多年来,杜桂芳坚持抓好

“一老一少”的教学培训

在邳州市文化馆

常年免费举办少儿戏曲演唱

与表演培训班

同时在邳州老年大学

免费教授戏曲演唱与表演课程

在“杜桂芳戏曲之家”

有老中青不同年龄层的学员

每天,杜桂芳的时间都排得很满

而她却乐在其中

杜桂芳说:

“柳琴戏是集唱、做、念、

打、舞为一体的艺术

运动必舞、有声必歌

掌握起来难度不小。”

为了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杜桂芳在实践中反复琢磨推敲

总结出了两套教学方法:

对于老年人多的班级

采取无压力教学

由浅入深、逐字逐句、

一招一式反复练;

对于戏曲表演队

则定标准、严要求

打造出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昭君出塞·别关》等精品剧目

在杜桂芳的不懈努力和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柳琴戏

也更加理解和热爱这一传统剧种

“杜桂芳戏曲之家”

自2018年11月创办至今

招收了百余名学员

并于2019年4月

被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授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项目(邳州柳琴戏)传承基地”

“紧紧腰,擦擦汗

看看还有五里多

我顺着大路走下去……”

杜桂芳哼唱着经典柳琴戏

《喝面叶》中的选段

“戏中,主角夫妇二人

为了更好的生活

坚持着走了下去

柳琴戏的未来

同样需要我们

紧腰擦汗继续走下去

怀揣匠心,不忘初心。”

原标题:《【一起来赶“她”年集】一曲拉魂腔,浓浓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