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富足 宋金砖雕里的社火表演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5 02:04


宋金年代是市民文艺兴起时期,民间乐舞百戏极为繁盛,山西地区经济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金墓中大量出土的砖雕,形象地雕刻出了那个时代的乐舞百戏的人物、形态和形式,并让人得以见到金代山西民俗不为人知的一面。



社火是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喜庆娱乐表演,无需固定场地,包括在祭祀场合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表演,而今天常见社火表演,在千年砖雕都有踪迹。“社”为团聚一起之意,“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社火表演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内容主要是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昌盛。



出土于山西新绛县南范庄金墓中的一组乐舞社火表演砖雕,砖面以红彩衬底,用白彩勾勒边沿,人物面部眉目均用墨色凸显。砖上雕刻的表演者有的敲击铜锣,有的吹奏横笛,有的肩扛大瓜,有的纵情舞蹈,个个扭腰摆胯神情诙谐,形象十分生动。其中的一幅为 “乔妇人”(乔宅眷),由一名男子穿着长袍披着头发乔装成妇人,以帕托腮,忸怩作态,另一个人则头裹幞头,擎伞随后,步态夸张,唱闹嬉戏进行表演。还有一幅“瓜田乐”(村田乐),则是一人肩扛大瓜,扭动腰肢,起舞作乐,表现农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反映出古代农村生产和生活的景象。这些金代山西社火的表演场景,流传至今,现在的农村节庆中依然能看到。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竹马游戏古已有之,侯马市牛村金墓出土的砖雕中,就出现了一种名为“竹马戏”的表演,竹马戏是民间纸扎工艺与歌舞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民间艺人用竹条扎成骨架,在外蒙上彩布或彩纸经艺术加工而成马形谓之竹马。竹马的腰间留方形大孔,以供表演者由此将道具套于腰间。出土砖雕上,表演者骑着竹马,个别穿着盔甲,手拿兵器相互格斗。尤其那些精心雕刻的竹马,缰绳马鞍样样具备,竖着耳朵扎着马尾,连马脖子上戴的铃铛都是生动细致。再看那场景细节,两匹竹马一进一退,进攻者拉弓射箭追赶败退者,败退者一路拿着盾牌作掩护,场面可谓是惊心动魄,雕刻工艺更是堪称杰作。可喜的是,这种表演,在山西寿阳的罕山村还在遗存。





“西河狮子九州闻,抖擞金毛众兽宾,哮吼一声天地静,五湖四海奉明君。”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咏西河狮子》这样记载,描述了当时山陕地区狮子舞的盛行,新绛南范庄金墓中有狮子舞的砖雕出土,由此可见,狮子舞也是山西地方民俗的舞蹈形式。从砖雕上看出,狮子是以竹条布帛制作而成,体型高大,威武却不失优美,几个孩梳着发髻,穿着小棉袄,一同舞弄着狮子,砖雕所呈现的狮子舞和现如今的舞狮如出一辙。







山西地区宋金墓中出土的社火砖雕,歌舞嬉戏,说唱玩闹,载歌载舞,场面喜庆,表演者男女老少皆上阵参与,特别是其中的儿童,活泼可爱,充满活力。候马市大李村金墓出土的六幅乐舞砖雕,表演者均为少年儿童,女童较多男童较少。其装束男童或是额前梳着垂髫,或是戴着镶有花边的头巾;女童则是头上用蝴蝶结扎成双髻,衣着除少或赤膊外,还有带着顶圈、手镯的。其余还有的是短衫、窄裤、窄裙,衣着服饰皆整齐划一(图116 3幅)。侯马市牛村金墓出土的社火砖雕则有表现战争生活的 “变阵子”“扑旗子”和 “蛮牌舞”,都是由儿童进行表演,各自手持长剑盾牌在小小的方砖上舞得不亦乐乎,这些表演形式已经失传,能通过砖雕的形式保存下来,尚属可贵。




专辑

影子之美 自游之旅

图文原创

初心无极。

摄影就是智慧的修行,

是清晰地观照世界,

是真挚地表达情感,

是由衷地懂得感激,

是深切地体味幸福!

欢迎关注 扫码关注 长按二维码关注

搜索 yingzizhimei 微信公众号 关注!

QQ:406902551 微信号:yingzi29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