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不止麻辣烫,带您打卡八项天水国家级非遗宝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03 14:53

天水麻辣烫热潮席卷全国

吸引无数网友前来品味

然而

天水岂止麻辣烫……

天水非遗宛如繁星

熠熠生辉

8项国家级、50项省级、

180项市级、505项县级非遗项目

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镶嵌在这座城市的文化版图上

近年来

天水积极挖掘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其呈现于大众面前

唤起更多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更让我们看到了

非遗背后的坚守与传承

太昊伏羲祭典

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水伏羲庙祭祀活动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开始,明代由朝廷颁布祭文,采用太牢规格祭祀。清代简化祭祀程序,礼仪简略。民国时期祭礼祭器更为简略,由群众自发祭祀。

明代一年二祭,初为三月初三,九月初三,后改为二月初三,八月初三。一祭三日:一迎神,二大典,三送神。

清代至今,祭祀从正月十五日开始,至正月十七日结束,共祭三日。十五日出榜迎神;十六日屠牛、宰羊、杀猪、献蔬果、饼羹、肴馐、清茶、美酒、祝文、高奠、三叩九拜正典祭祀;十七日收榜送神。祭祀期间配以戏曲表演,乐舞表演,书画展,灯谜竞猜和其他文化活动。

伏羲祭典从明成化年间开始,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其悠久的历史,反映了天水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太昊伏羲祭典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天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状况,通过对其的研究、整理和挖掘,将推动和促进对天水历史、易学及伏羲文化的研究。伏羲祭典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节庆活动,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伏羲作为人类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通过对伏羲的祭典,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清水道教音乐

2008年,“清水道教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清水道教音乐归属于中国全真道派的道教科仪音乐,也称斋蘸音乐或道场音乐。

清水道教音乐的产生、流布、传承与清水县所处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清水道教音乐的风格突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陇右地域文化中宗教音乐中的一朵绚丽奇葩。

清水道教音乐源于公元12世纪的金代创建的全真派,其源头出自秦汉神仙方士,重个人练养,以修道成仙为主旨,也兼符篆。其练养术至唐宋时渐渐趋向于内丹,以钟内丹派为主流,至金代正式建立全真派。

清水道教音乐以经韵唱诵为主,伴奏主要用打击法器,并有吹奏管乐,笙、管、笛、箫等,丝弦乐器的运用比较少见。常用经典60部180多卷,道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为纯人声演唱。

清水道教音乐作为陇右地带传统宗教音乐中的瑰宝,因其深深扎根于民间有着浓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清水县境内,“龙门”“华山”道派各自的道场音乐,也因其规模宏大,庄严肃穆和与民间交融的地域风格,受到广大人民喜爱。

秦安小曲

2008年,“秦安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秦安小曲属于曲牌体的一种弹唱曲种。

秦安小曲的音乐不属于戏曲音乐的“板腔体”,而是典型的曲艺音乐“曲牌体”。现已收集整理的有40个曲牌,分两大类:一类是音乐不长的中小型曲牌;另一类是音乐相当长的大型曲牌。在表现形式上,无论是无戏剧情节的抒情小段,还是情节比较复杂,人物众多的戏剧性较强的大段,都是由一人用秦安方言演唱,无白;另有一人弹,三弦随腔伴奏。已形成了一整套属于它自己的比较规范的演唱体系。

秦安小曲形成于明朝—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明史》载,都御史胡缵宗在19岁时首创“四六越调”《玉腕托帕》,成为秦安小曲的开山鼻祖。至清代嘉庆年间秦安人翰林张思诚(见《秦安县志》)创作了《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赠钗》等,曲调和内容都有所增加,道光、咸丰年间在民间广为演唱。

小曲在民国后期得到普及,当地艺人将这一以“坐唱”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曲艺演唱,搬上了舞台,创作了一些小曲戏,如《伯牙奉琴》《王祥卧冰》《状元祭塔》《百宝箱》等,在当地城乡演出,涌现了李天赞、李耀亭、颜天赐等享誉天水广大地区的著名演员。每到逢年过节或闲暇时,人们在庭院,或公共场所,或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以清唱小曲取乐。秦安老调独特的演唱形式蕴含着秦安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秦安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特殊价值。

天水雕漆制作技艺

2008年,“天水雕漆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天水雕漆技艺在我国漆艺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西北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是甘肃民间手工技艺的遗存。

天水雕漆是用松木、桦木、椴木等优质木材制成器物后,采用当地林间的生漆涂于器物表面,打磨光滑后再选用各种装饰材料镶嵌在漆面之上,再精雕细琢而成产品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天水雕漆主要分布在天水市秦州区,其制品造型优美、图案精致、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等特点。天水温润的气候适宜于漆树生长,为雕漆生产提供了优良的原材料。

天水雕漆技艺继承了古代雕漆工艺的传统,又从雕塑、绘画中吸取了营养,经过细心切磋,推陈出新,将雕漆技艺与雕塑、绘画技艺完美融合。天水生漆具有膘厚、漆酚高、漆色饱满、乌黑纯正、渗入性能高、燥性光亮度好,抗水、耐热、耐酸碱、色相明快,并且永不褪色的特点。

天水雕漆产品造型优美,图案精致,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工艺复杂、工序繁多、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漆业产品难以比拟的,而且是手工技艺,产品制作难以为现代技术所代替,蕴涵着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天水雕漆产品因其独特的技艺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深受市场青睐。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大量出口海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武山旋鼓舞

2008年,“武山旋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武山旋鼓舞是武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乐、祭祀活动为载体,含历史、民俗、艺术等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

武山旋鼓舞,又称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流传年代久远,起源有牧羊人震狼说、祭祀起源说、军事起源说等,后来发展为民间祭祀,赛事娱乐活动。羊皮鼓是武山旋鼓舞的主要乐器,其形似扇,由羊皮制成。

旋鼓舞表演队伍一般为几十人至上百人,“旋鼓手”为青壮年男子。主要阵型套路有“二龙戏珠”“白马分鬃”“太子游四门”“十字填梅花”“八门套九星”“齐王乱点兵”“白马分鬃”“蛇蜕皮”“九链环”等,表演典型动作有“喊山岳”“千斤压顶”“旋风骤起”等。

武山旋鼓舞是在羌民族文化历史环境的影响中,在长期农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表演时鼓点节奏富于变化,击鼓多以重击、轻击、点击、擦击、弹击和顺势滑击为主,鼓声“咚咚”,环佩“叮当”,铜钹“铿锵”,喊声“嗨嗨”, 动作刚健,节奏明快,突出舞者的“旋转”,表现力丰富,有很强的传统舞蹈特征。

武山旋鼓舞以农耕文化作为基础,是羌族舞蹈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武山旋鼓舞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体现了羌民族文化在汉人聚居区形成的独特影响,这种舞蹈形式是研究羌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依据,在民俗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之作用。

武山旋鼓舞是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具有凝聚人心,教化向善的作用,对于增强群众之间的团结、互助,营造安定、祥和的氛围,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很大作用。

秦安女娲祭典

2011年,“秦安女娲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秦安女娲祭典是天水市政府及陇城民间祭祀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女娲的祭祀活动。

从2006恢复公祭以来,确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女娲庙举行公祭和民祭合一的女娲祭典。

秦安县即古城纪,素有“羲里娲乡”之称。女娲庙坐落于“陇右四大文化河谷”之一的清水河中游的秦安县陇城镇,距著名的大地湾遗址仅5公里。传说伏羲和女娲就出生在这里。陇城仍然保留着与女娲传说有关的风沟、风台、风茔的地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风沟中还有传说中女娲居住过的女娲洞。

《春秋繁露》记载“雨不霁,祭女娲”。自商周以来,开始有祭祀女娲伏羲的人祖庙会。人祖庙会成为集祭祀、歌舞、娱乐、贸易、旅游为一体的盛大文化活动。西汉以后,五次重修女娲祠。改革开放后,陇城民众自发在女娲祠原址重建女娲庙,重塑女娲像。此后,即开始民间祭祀。

秦安女娲祭典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使人们不忘先祖,承接历史,并发扬光大,其精神浸润着人们的灵魂,其结果传播了中华文化,使社会更为和谐安定。

经过秦安县文化馆多年的宣传保护,女娲祭典从县级保护项目逐级申报为市级保护项目、省级保护项目,2018年,女娲祭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被文化部公布为女娲祭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请著名作词、作曲家谱写歌曲《娲皇颂》,并请著名歌唱家云飞演唱,2018年,录制完成三集影视剧《娲皇颂》。

张家川花儿

2014年,张家川花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花儿是主要流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回族聚居区的一个民歌品种。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更是历史悠久,传统深厚。

张家川自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陕甘两省回民反清斗争失败,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张家川并形成回族聚居区后,花儿就扎根在了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张家川县从事畜牧和农耕,先后有西戎、氏、吐蕃等少数民族居住。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等国家的商贾经“丝绸之路”相继迁入该地。据《张家川县志》记载,元明时期,张家川花儿在当地流传。到了清时期,有大批的回族迁入,形成了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种文化的不断融合,为张家川花儿的盛行奠定了基础,使花儿演唱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建国初期,继续保持了发展的势头。

张家川的花儿既有西北地区花儿的一般特点,也有自身的独有特征。它采用当地的语音语调无伴奏清唱,既可独唱,也可对唱;音乐结构属曲牌体,唱腔曲调多为商调式和徵调式,常用曲调有“哎哟哟令”“阿哥的肉令”以及受当地小曲和秦腔影响形成的独有曲令如“扬燕麦令”和“帮腔词令”;唱词格式为长短不等的杂言体,衬词衬字较多而且意味独特;题材内容多表现爱情,也有赞美山川风物和表现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的。传统代表曲目有采用“哎哟哟令”的《二细的草帽双飘带》和《上了梁梁缓着哩》,采用“阿哥的肉令”的《河里的石头翻三翻》,采用“扬燕麦令”的《扬燕麦》、采用帮腔词令的《日头上来红似火》,以及《想你着转了两天》《五更月》《想干哥》《白葡萄》等。唱法上真假嗓灵活运用,润腔上颤音较多且装饰音丰富,音型上唱腔与唱词语言结合紧密,形成了深情、高亢、悲怆、幽怨的风格特点。

花儿在张家川的回族群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不仅用来谈情说爱,而且用来自娱自乐,同时还有聚会助兴的作用,从而在娱乐审美功能之外,还有着独特的生活实用价值。

天水丝毯织造技艺

2014年,“天水丝毯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在我国手工丝织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西北地区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

天水丝毯是以优质蚕丝为原料,通过图案设计、绘图图样打稿、点样、算料、染色、捯线、上经、绽经、过纬、砸平、剪荒毛、平剪、雕刻、整理等20多道工序纯手工生产而成。

天水有手工编织丝毯技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唐时期,随着丝织艺术的不断发展,在明清时期就很发达。天水丝毯织造技艺采用了对图案主要纹样栽绒留长,用剪刀片剪、雕刻,突出图案主体纹样的手法进行生产,俗称软雕刻,其传统独特的制作技艺已基本定型。 天水丝毯编织按照工艺道数和图案设计要求,织出不同要求的厚度,通过片剪,雕刻工艺,突出毯面主要纹样,达到浮雕的艺术效果,使毯面精美典雅、富丽堂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天水丝毯有壁挂式、框式艺术挂毯和地毯。图案精致、古朴典雅、毯面华丽、古香古色;并有吸音、防潮、保暖、虫不蛀、耐腐朽、绿色环保等特点,工艺制作精良,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天水丝毯采用优质蚕丝为原料,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地方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名人字画为题材,古香古色、毯面华丽;并有吸音、防潮、保暖、防蛀、绿色环保等特点,彰显传统工艺与地方文化的艺术魅力。产品适用于旅游产品、商务礼品、宾馆及家居装饰等市场。

天水丝毯织造技艺与其他手工技艺不同,它继承了传统编织技艺的技法。在图案设计上从雕刻、古代壁画、绘画、书法中吸取了营养,经过数代丝毯编织艺人的努力,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以传统8字扣手工编织栽绒方法,挂毯是双经双纬网状组织,8字扣栽绒织作时在前后两根经线组成的一个经头上,用丝线打一8字形的栽绒结,称为8字扣。另外一个工艺特点是采用了对图案主要纹样栽绒留长,留出层次再经过剪花工艺雕刻,使图案达到浮雕的艺术效果,此项工艺技术俗称“软黄金上的雕刻。” 天水丝毯产品工艺精湛,毯面光泽明亮,精美华贵,柔软耐磨,图案设计精美典雅。艺术挂毯图案内容主要反映地域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当地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和名人字画,在图案设计上从雕刻、古代壁画、绘画、书法中吸取了营养。

天水丝毯不仅适用于高级宾馆、接待室、而且是现代室内高档次的装饰品,是畅销海内外的名优产品,是一项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

天水丝毯产品文化内涵丰富,审美性强,集绘画、书法、图案雕刻于一身,图案设计精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来源:新天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