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社火、看花灯,热闹的春节落下帷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06 07:47

  正月初五之后,宁夏各地的年俗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耍社火”了。宁夏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正月耍社火、看社火的传统年俗。看社火是广大人民群众春节期间最盼望、最喜爱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有些地方从初一看到十五,很多人都以春节期间看到的社火多少,作为衡量过年是否有趣、开心、满足的一个标准。

  宁夏民间社火自古流传

  宁夏春节期间的民间社火自古流传,绝大多数市县都有流传。主要分布在原州区、隆德县、海原县、彭阳县、中宁县、平罗县、贺兰县等地。历史文献中也有所记载。关于平罗县的社火,有这样的记载:“定州遗谚:立春前一日,有司迎春于东郊,竹马、秧歌,观者如堵。”“元宵,居民立钱会,至期,中衢列灯坊、灯阁、灯亭、灯塔,糊以纱纸,书绘间杂,通宵锣鼓溢巷。”隆德县的社火记载:“‘上元夜’前后两三日,屋内点面灯,门前悬彩灯,社火萧鼓为乐”,“每年腊月设办开排,春节演出,元宵节之后收摊。” 

  宁夏社火的群众基础较为雄厚,每逢腊月,各村镇的农民们都会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排练社火。宁夏社火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各地目前保留的传统社火主要有:高跷、骑毛驴、扭秧歌、打腰鼓、跑旱船、抬花轿、推独轮车、大头娃娃、钱鞭(霸王鞭)、舞狮、舞龙、锣鼓、高台社火、马社火等。早年,在中卫等地还有单鼓舞,是一种祭祀性的民间舞蹈,表演者单手拿一种直径约40厘米的薄形单面羊皮鼓,之上装饰有铁环,抖动起来哗哗作响,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消失。

  正月社火舞起来

  虽然一些旧的社火种类消亡了,但新的社火也层出不穷。近年来宁夏各地因地制宜创编了许多现代社火:彩绸队、花束队、红灯队、礼仪方队、各民族舞蹈方队等。很多社火都融入了当地的各种民间艺术,如秦腔脸谱、泥塑、剪纸、刺绣、铁艺、布艺、纸扎、绘画等,集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其中,流传于隆德县的高台马社火、中宁县余丁乡的黄羊钱鞭等源远流长的社火种类,近年来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春节期间的社火以正月十五为高潮,有些县组织社火大赛、巡游活动,各乡镇也有社火会演。春节期间,村庄间社火互访拜年,祝贺新春。有些地方的社火还有相关的一整套仪式:进庙烧香、祭酒、启程、送社火、接社火、披红(给表演者披挂红被面)等。南部山区“社火游庄”很受群众欢迎,耍社火的队伍绕着庄子挨家挨户拜年,并在本村的大场子上进行表演,春官说仪程等。村民扶老携幼纷纷出门观赏,一些常不出门的老人也能就近看到社火,分享过年的愉快节日气氛。社火队的到来,能为村民们祈福、带来欢乐,故格外受青睐。社火队来时,村民们要在村头敲锣打鼓、鸣放炮仗迎接,还要设桌摆糖果、烟酒、酒菜、油馃子等招待。最讲究的是“端锅子”(暖锅)、洋盘(炒菜)等,以由衷感谢社火队的到来。

  “春官”手摇羽扇说平安

  社火队中的“春官”,也称“驿臣官”“仪程官”,在宁夏南部山区各地的春节社火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犹如社火队的首领。“仪程官”的演说,被称为“说仪程”,春官们所说之言,被称为“春官词”。 

  “春官”的名称始见于《周礼》,称谓由来已久。如今宁夏民间的“春官”或“驿臣官”,如其调侃之言:“春官无品不算官,手摇羽扇说平安。家家门前说一段,句句吉祥庆丰年。”他们的穿着大多为古代县官的打扮——身穿红色、蓝色等长袍官服,头戴两个翅的乌纱帽,手拿一把羽毛扇,还佩有古戏人物的长胡须。也有的为现代打扮——头戴礼帽,脸戴大胡,一手扇子,一手举喇叭。“春官”大都由中老年男性扮演,往往走在社火队的最前面,有的还陪衬一个男扮女装的麻脸丑婆,或是反穿皮袄的丑角或是舞狮的童子,每到村民家门前拜年时,“春官”就随着锣鼓点子说祝辞。一般都是即兴演绎,根据拜年对象的不同,临场发挥,说出一套套喜庆之言,为人们带来节日的欢乐与祝福。据《中国节日志·春节(宁夏卷)》课题组成员张万静介绍,“春官”大多是农村中有文化的能人,他们各个才思敏捷、伶牙俐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运用方言土语,编出生动形象、贴切的祈福话语,让听众们心花怒放,心悦诚服。“春官”们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每当说完“春官词”后,很多农户或是商家,都会热情地递烟、递糖或披红,发自内心地酬谢他们。  (稿件来源:《中国节日志·春节(宁夏卷)》李晓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