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我们的春节】社火英歌同框闹新春 南北非遗穿越百年“互粉”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08 05:03

1.2月7日,青海省西宁市举行盛大的社火表演,庆祝春节佳节,吸引了50余支社火演出队伍和2800名表演人员参与。

2.其中,潮汕英歌舞队从广东远道而来,与青海社火表演者共同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3.英歌舞是一种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地方民间广场舞蹈,以《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故事为主线,传递正义与勇气。

4.另一方面,青海社火融合了汉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展现了西北高原独特的文化魅力。

5.此次南北非遗的穿越百年“互粉”,为观众带来了风格多样、灿烂夺目的春节“文化大餐”。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视频拍摄制作:贾海元 汪晓青

央广网西宁2月8日消息(记者贾海元 汪晓青)春节正月里,正是社火闹新春的喜庆时节。2月7日农历正月初十,在青海省西宁市街头,一支支社火队伍轮番上场,给市民群众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社火表演。

“这是我第一次来青海西宁,第一次在高原上表演英歌舞。天气真的很冷,我的手冻得都有点僵硬了,等会儿马上就到我们出场表演了,我和同伴们都很兴奋。”从广东远道而来的潮汕英歌舞仙桥青年队成员陈冰冰说。

图片

陈冰冰(右)与西宁地区社火表演者合影(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英歌舞是流行于广东及福建地区的一种糅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地方艺术的民间广场舞蹈,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潮汕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等待表演的陈冰冰(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据陈冰冰介绍,如今的英歌舞,以《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故事为主线,歌颂英雄人物,传递正义与勇气。伴随着铿锵的节奏,英歌舞表演者们跳出豪迈的舞姿,在“敲敲打打”中,把春节的热闹和喜庆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陈冰冰和同伴们表演英歌舞(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而作为东道主的青海社火表演,同样是当地一项不可或缺的春节民俗。

社火是指在传统节日里扮演的各种杂戏,属于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是,青海的社火融合了汉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表演中既有汉族传统的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又有藏族的热巴舞和安昭舞等,还有回族的民间艺术展现,多种风格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西北高原文化魅力。

图片

青海西宁地区传统社火表演(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哥哥,你手里拿的木棒怎么耍呀?”“姐姐,你这身扮相服装是什么寓意呀?”“哥哥,英歌舞难不难学,得练多久才能像你们一样跳的这样好呀?”在社火表演的队伍里,正在候场的青海社火秧歌队和高跷队的小演员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与英歌舞表演队成员交流起来。

“我穿的这个高跷板是70厘米的短跷,我学习和表演社火高跷有两年了,我感觉高跷并不难。不过,这是我第一次看英歌舞表演,我感觉很新奇,而且看起来很有难度。”来自西宁市城中区高跷表演队的13岁小演员张生浩说。

你来我往之间,两个表演队的演员们相互讨教,交流学习着北方社火和南方英歌舞两项截然不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所各自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图片

青海西宁地区传统社火表演(央广网记者 贾海元 摄)

锣鼓声阵阵,50余支社火演出队伍2800名表演人员陆续登场,潮汕英歌舞和青海社火精彩纷呈,围观群众爆发出阵阵掌声与喝彩,手中的手机、相机“咔嚓咔嚓”不停记录着这精彩的一幕。

北方的社火和南方的英歌舞,一同在高原大地上舞动,两种文化交流碰撞,演绎出风格多样、灿烂夺目的春节“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