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记忆】春分时节话“田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22 00:10

​【青海记忆】春分时节话“田社”

2023-03-25 11:27

发布于:山西省

米海莲 制

文图/姚占山

春分,作为春季第四个节气,在天文学上有着重要意义,也得到了各地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春分日吃春菜、竖鸡蛋、送春牛、放风筝等习俗。在河湟地区,春分节气却和古老的节日春社不期而遇,形成一个以祭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节日——田社。

田社,原本是祭祀田祖,即大地之神的日子。田就是田神,社是土地神。自古以来,土地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在农耕时代人们祭祀土地神,就是源于对土地崇拜,祭拜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社日”分“春社”和“秋社”,春社祈谷,秋社报恩。春社日一般确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在春分前后。青海民间有“九尽十日为社”,“春分后第五天”等多种说法。为了便于统一时间,人们选择在春分日举行田社的相关活动。青海人还有‘新坟不过社’的说法,如果一年内有人过世,则要提前一天上坟。

我们不难看出,春社日主要是表达对土地的崇敬与膜拜,而我们青海民间田社日祭祀的对象主要针对祖先神灵,而非土地神。那么,青海人为何在祭社的日子里选择祭祖,难道青海人更加重视祖先吗?当然不是。其实,青海人早在春节期间就已经举行过隆重的土地祭祀活动——社火表演。社火,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风俗,来源于先民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每年社火表演到最后,还要举行最为隆重的“种皇田”仪式,它是我国古代耕耤礼的真实再现,以天子扶犁亲耕的礼仪表达对土地的最高敬意。

青海人巧妙地把祭社的习俗从春社中剥离出来,用这一个节日隆重开展祭祖活动,明显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天、地、人”的先后顺序和处世观念。关于田社祭祖的习俗,民间传说,春分至清明这段时间,是阴间一年即将结束的日子。田社日后亡人被带到阎罗殿受审,相当于“年终考核”。事毕,清明节前放回来。此时祭祀,奉上丰厚的祭品,一方面想“打点”判官,免得亡灵遭罪。另一方面用祭品调养祖先,因为,假如亡者做了什么错事,受审时万一用了刑,用烧化的纸钱治伤。还有一种说,田社至清明,墓门打开,是亡灵们的假日。祭祖一定要在这个期间进行,否则,墓门就关上了,亡人就收不到祭品了。

青海民间还有一个极富戏谑而又逻辑的说法:腊八粥把人们的心眼糊住了,人们放下所有戒备,在大吃大喝中过完新年,到了二月二,一颗颗焦黄的炒大豆把大家的心眼震开,大家忽然意识到辛苦劳作一整年积累的财富就这么挥霍完了,于是,聚集到坟前大哭一场,忏悔之余发誓要接续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田社(春分)当天,同族各户除了携带馒头(一副12个)、烧纸、香表、冥币、肉方子、水果、酒、鞭炮等祭祀用品之外,还会根据事前分工带上各种食材和锅碗瓢盆齐聚祖坟,有的大家族还保留杀猪献牲的习俗,称为“坟猪”。到达祖坟后,大家先摆好各种祭品,然后由长者带领几名男性代表祭祀后土,表示向土地神禀告祭祀事宜,请求土地神保佑庄稼丰收,人畜兴旺,万事如意,并恩准挖土添坟。祭祀完后土后,长者们整修坟墓,除去坟头杂草,年轻人用背篼从坟地旁边挖土为坟堆添土,一般一个坟头上面添三背篼土。老人们说,为坟头添土是过完年后第一次活动筋骨,添土人将一年内腰腿不疼,全身没病。待每个坟头添上新土后,祭祀仪式正式开始。

如果家族内有非正常死亡和无子嗣的亡者,他们一般埋葬在坟地之外的一角,称为“外阙”。祭祀开始前由长者带领几名男性代表祭祀外阙,结束后回到主坟开始主祭。参加祭祀的所有人跪于坟前,由德高望重者在亡人石桌上敬洒奠茶和美酒,点燃柴笼、烧纸、冥币、香表等祭品,众人将肉方子、水果等食品撒入火中,老者一声令下,众人三拜九磕。跪拜期间,由一名口才较好的长者手拿几张烧纸,挨个在头顶“祷告占病”,以此扫除身上的晦气,祈求祖先保佑全家老小身体健康,出门经商的财源茂盛,在家务农的五谷丰登,上学读书的金榜题名,从政上班的禄位高升等等。祭拜结束后,还要进行“滚馒头”仪式,年轻人呈半圆跪于坟前,由家中长者从坟头将馒头依次滚下,馒头滚到谁的怀里谁就会得到祖宗赐福,一年内交好运;没媳妇的,在年内会娶到称心如意的妻子;正在求学的会学业大进考上好学校等等。馒头滚完,全族人开始野餐,并商议族内事宜。田社日在祖坟上野餐既放松了身心,又增进了感情,大家吃肉喝酒,猜拳戏笑,直到酒醉兴酣,方才收拾东西,摇摇晃晃地回家。此情此景,正如唐代《社日》诗所咏的“桑朽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了。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田社”祭祖活动根据自家的具体情况,可以灵活掌握了。时间上,可以是在春分日前的几日,也可以是春分至清明节的某一日。可以去坟头祭奠,也可以遥祭。祭奠形式可以隆重,也可以简略。

如今老百姓的日子过富裕了,一到祭祖的日子,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人们感到那些深埋在地底下的祖先们,在世时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也没赶上今天的好生活。于是,隆重祭祀一次,也算是一种安慰。“田社”祭祖,是一堂课。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教育人们修德励志,诚恳做人,诚信做事。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安抚过祖先以后,人们就可以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投身各项建设事业上去。

姚占山,青海大通人,爱好民间文化,挚爱河湟故土,系青海作家协会会员、青海花儿研究会理事,散文、花儿、诗歌等散见于《青海日报》《大河报》《西宁文化》《金门源》等刊物, 曾参与编纂《青海花儿词典》,现供职于林草系统。

===============================

微信号:qhds2014

文化顾问/王文泸

执行主编/刘志强

本期责编/小静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