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宁皮影戏
皮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会宁皮影戏在明清时最为盛行,是一种用牛皮剪制形象并借助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进行表演的戏曲形式,主要流传于会宁县东南部和中部的杨崖集乡、党家岘乡、侯家川乡、新添堡乡、韩家集乡、平头川乡、老君坡乡、太平店镇、翟家所乡、中川乡、丁家沟乡、会师镇、八里湾乡、柴家门乡等乡镇。会宁传统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等唱腔。灯影腔是会宁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主要演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乐,唢呐、笛子等管乐,还有大鼓、干鼓、梆子、大锣、小锣、钹、磬等多种乐器。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为全省所独有,是研究会宁地方戏曲流变不可多得的资料。会宁皮影戏人物众多、形态各异、色彩艳丽,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会宁皮影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流程较长,有“大线子”、“小线子”两种,道具有头梢、线子、桌椅、房屋、庙宇以及其它砌末道具,雕绘工艺精致,造型逼真。最能代表会宁皮影艺术特色的当属庙宇殿堂造型和神官梢,有较高艺术收藏价值。皮影表演又称“捉线子”,由前台艺人(一般为皮影班班主)双手捉持表演,根据不同剧情,一边演唱,一边操控影人做行、卧、跪、整冠、打揖、提袍、甩袖等动作。悍妇泼辣,恶鬼狰狞,老生衣冠楚楚,小丑滑稽可笑,可谓灵活自如,栩栩如生,是生活性和艺术性的传神体现。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英雄人物的传奇类以及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间关系的伦理类。会宁皮影戏是会宁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民间传统道德的最直白的表现形式,更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是研究会宁民间文化、民俗风情、戏曲流变的重要资料。会宁皮影的演出道具简单,主要是“油灯”和“影窗”,“影窗”俗称“亮子”,用木条围框,上糊白纸而成,一般高三尺、长五尺,最大不能超过高四尺、长六尺,取材成本低,制作简单。演员一般4~6人,挑起担子就能走乡串户,是农村最经济的艺术形式。会宁共有5个皮影班、6名皮影艺人和4名雕刻艺人。皮影班主要分布在会宁东南部各乡镇,演出和活动范围主要是会宁全县,并且和相邻的定西市通渭县、平凉市静宁县一直保持着艺术交流。会宁历来重视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承。1978年举办皮影戏调演,对17个皮影班进行登记造册。2000年举办第一届会宁皮影艺术展,展出皮影近千件。2002年举办会宁皮影戏交流研讨会,邀请部分专家和艺人参加研讨。从2004年起,全县组织开展皮影普查和收集整理工作。2005年5月10日,举办全县第一届皮影艺术培训班。后成立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共整理皮影戏剧本200多部,刻录皮影戏数据光盘20多盘,并成立皮影艺术研究协会,着手编辑出版《会宁皮影考》、《会宁皮影戏唱腔集》、《会宁皮影艺术工艺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