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8日,看着巴黎奥运会,想起了16年前的这一天,我们‘海派秧歌’走上北京奥运会的舞台,真是感慨万千!”“海派秧歌”创始人、国家一级导演、民盟盟员魏芙,长期致力于上海民间舞蹈和海派市民剧的探索实践。2008年,由她创编的大型舞蹈《上海紫竹调》代表上海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28个省市展演。
“父亲魏鹤龄影响了我”
1946年,魏芙出生于演艺之家,其父魏鹤龄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曾主演我国第一部抗战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以及《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祝福》等几十部人们熟知的电影,获得“世纪之星”“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等称号。
“电影是父亲这一生的唯一念想,他临终前,还在纸上歪歪扭扭写下了四个字——我是演员。”在父亲的影响下,魏芙从小喜爱文艺,“起初是在舞蹈学校,然后去上海歌剧院做学员,1963年毕业后便留在了歌剧院。”魏芙成为了一名舞蹈家,在舞剧《小刀会》《奔月》《椰林怒火》中担任独舞领舞。
魏芙与父亲魏鹤龄
1982年,北京舞蹈学院首届编导班招生。“上海只有2个名额,而且要参加高考统考。我从小喜欢读书,比同辈们多了一点墨水,学过钢琴,又拜了上音一位教授一直在学乐理知识,于是很幸运地考上了。”
从北舞毕业后,魏芙先后任深圳文学艺术中心培训部副主任,上海舞剧院、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编导,舞剧团创作室主任,市委宣传部大活动办总导演等,从此由舞蹈家转型为导演,涉足歌剧、话剧、戏曲等各个领域。1986年,由她编剧的三集电视剧《导演的舞蹈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她还编导了《大禹的传说》《白蛇与许仙》《徽州风雅》等20余部原创舞剧、风情剧,并作为上海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筹划和专职总导演,执导和策划了如“澳门回归祖国”“东亚运动会”“全国第五届残奥会”等近百台晚会和大型演出,成为了一名“跨界的编导”。
“有组织真好!”
1983年,魏芙由著名演员吴茵介绍,加入了民盟。“吴茵阿姨和父亲一同合作过《乌鸦与麻雀》,两家关系很好。她1956年就入盟了,跟我介绍了很多盟内的情况,并说目前正缺女盟员和年轻盟员,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加入了民盟。”
魏芙的入盟通知书
魏芙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参会时的情形,老盟员们纷纷对她表示关怀:“这么年轻的小姑娘啊!欢迎我们的新盟员!”前辈们的热情让魏芙终身难忘:“有一种‘家’的感觉。”
1984年,魏芙赴深圳创办舞蹈培训基地,筹建深圳舞蹈学校。“在一个新地方做文化项目,会遇到很多困难。幸好出发前,上海民盟给我出具了一份介绍信,给了深圳教育局的盟委。时任深圳教育局勤工俭学中心负责人的王副局长也是盟员,给了我们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这件事让我觉得,有组织真好!到什么地方要先去找民盟,找家人。”
回到上海后,魏芙还担任了所在支部的副主委、民盟上海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等,并多次在民盟的各类活动和文艺演出中表演舞蹈,受到盟员们的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她还介绍了上海歌舞团原团长陈飞华入盟。
“北方品种结出了南方果实”
2001年,魏芙退休,但她的艺术之旅并未停止,并且不断创新。在此后的20多年里,她与“海派秧歌”和市民剧结缘,迎来了事业上的“第二春”。
魏芙(前)与海派秧歌演员们
如何继承、创新上海的新民间舞蹈?什么才是我们这一代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贡献?魏芙为了这份担当、这份追求,走进社区、走入民间,创造出具有现代都市特征的秧歌新形式,展现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
“让北方品种结出了南方果实”,为普及推广传统秧歌、创新群文舞蹈作出了大胆探索。魏芙的创作团队在10年内创编了6套“海派秧歌”规定套路、6套自选套路,第三套规定套路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全国推广套路,同时已列为全国群众体育健身品牌项目,并在全国各类体育赛事中多次折桂,还通过民间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因为和海派秧歌结缘,魏芙走进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国际大舞台。2008年,由她创编的大型舞蹈《上海紫竹调》代表上海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28个省市展演,得到奥运会组委会的嘉奖。2010年,大型海派秧歌《吴越弄弦》参加上海世博会闭幕式演出。海派秧歌系列剧《风情石库门》《春江花月夜》在上海世博会驻场演出40场次,获得“海派秧歌特殊贡献奖”。
回忆起海派秧歌走过来的这些历程,魏芙感慨万千,她以此为题材,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秧歌女人》,也是唯一一本以介绍普通民众走进北京奥运会的纪实小说。
“艺术就要不断突破”
海派秧歌大获成功,魏芙的创新热情不减。“艺术就要不断突破。”2016年,70岁的魏芙创编了大型海派秧歌市民剧《阿拉女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群众文化的新样式“海派市民剧”应运而生。2023年,魏芙被浦东宣传部授予“美育推广大使”称号,并成立海派秧歌、海派市民剧魏芙名家工作室。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上海新市井文化特色的艺术样式,是我孜孜以求的方向,希望今后继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如今,魏芙仍满怀着热情地奔赴于各个舞台,她的第三本书也即将出版。正如她在自己的第二本书《我是演员——忆父亲魏鹤龄》中所写:“作为他的后代、他的晚辈,我没有任何选择和迟疑,必须要像他那样去成就自己的一生,不是为了那些留不住的功名利禄,是要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去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带不走什么,也不能留下任何的遗憾。”
文字:殷志敏
图片:受访者提供
原标题:《16年前的今天,她带着“海派秧歌”走上奥运会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