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健身操表演。
上世纪80年代,凤阳花鼓艺人在打谷场表演凤阳花鼓歌颂“大包干”。(资料图片)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首以凤阳花鼓演唱的《凤阳歌》,不少人非常熟悉。但歌词却有点让人费解:既然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又出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何还“十年倒有九年荒”呢?
最早的《凤阳歌》是这样的
凤阳民歌和凤阳花鼓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自明朝以来,流传且有记载的凤阳民歌超300首。其中这首“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竟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但这首歌充满了对朱元璋的指责、怨恨,把朱元璋唱成了横征暴敛的皇帝。朱元璋是这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凤阳,北依淮河,南临长江,西北古为大泽所隔;一旦淮河来水面积广,河床中间低两头高,无直接入海口,难于治理。黄河夺淮后更是水灾频发,战乱不息,因此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朱元璋用17年时间扫平群雄,推翻北元,于1368年建立明朝,并于1369年择地凤凰山之阳,“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建中都皇城。1374年为家乡赐名凤阳。
为了营建中都及皇陵,朱元璋动用了工匠、军士、民夫、役夫超100万。从苏、杭等州府将无田业者调入凤阳垦种,由政府拨给牛、种、车、粮,并惠以“三年不征其税”。特令“官吏罢职者、民犯流罪者,俱发凤阳屯田耕种”,强令“迁徙江南富民14万户以实凤阳”。
朱元璋称帝后,大力推行一系列耕熟垦荒、奖励农桑的政策与措施,府库民室都储粮丰富。朱元璋受到臣民歌颂为势所必然。《明史·乐志三》:“炎精开运,笃生圣皇;大明御极,远绍虞唐。河清海宴,物阜民康;威加夷獠,德被戎羌。八珍有荐,九鼎馨香;鼓钟黄黄,宫徵洋洋。怡神养寿,理阴顺阳;保兹遐福,地久天长。”
朱元璋还诏谕惠政,免除家乡赋税。《凤阳新书·帝语》:“今凤阳、临淮二县之民,虽不同我乡社,同钟离一邑之民……永不课征。”《明实录·太祖实录》:“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宜榜谕其民,使知朕意。”同时,朱元璋非常尊敬老人,明代学者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南都打春》称,“太祖时,凤阳父老,亲自上寿,以比丰沛。”
凤阳人饱享皇恩,自然把感恩的锣鼓敲得震天动地。洪武年间,凡逢年过节遇喜庆大事,凤阳花鼓队便驾彩马香车,从凤阳府唱到应天府(今南京市),从六部大院唱到乾清殿、坤宁宫,给朱皇帝、马皇后道喜祝福:“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
这支《凤阳歌》,歌词质朴,节奏轻捷,曲调欢快,反映了明初凤阳人欢乐之情与感激之心。据明史学者考证,这是《凤阳歌》的最早歌词。
被“改编”的《凤阳歌》
朱元璋去世后,嫡孙朱允炆继位,燕王朱棣夺取皇位,迁都燕州(今北京市),年号永乐。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在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控制下,凤阳府的户籍只进不出。嘉兴王逋《蚓庵琐语》记载:“明太祖时,徙苏、松、杭、嘉、湖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逃归者有禁,是以托丐者潜回省墓探亲,遂习以成俗,至今不改。”这些人思乡心切,但按照明朝严酷的律例,江浙移民想回老家,却绝不敢冒着被满门抄斩甚至株连九族的危险、公然唱歌辱骂朱皇帝。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唱出“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呢?这其中自有缘由。“这首歌词是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凤阳后出现的。”据集美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许国红等学者考证,河南杞县举人李岩,其在朝任兵部尚书的父亲李精白与阉党魏忠贤有瓜葛而被诛,李岩因案下狱,使他誓与明王朝不共戴天,归合明末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之后,即劝“收人心以图大事”,并编写各种谣谚,挑选能说会唱的人扮成商人、流民,奔波城乡,教妇幼传唱。“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谣谚均出其手。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歌》的花鼓曲调早就传唱朝野,明末改编的这首词也通俗易懂,怨骂委婉,所以在朝政腐败、天灾人祸的明末特能抓民心、激民愤,很快便传遍中原大地、大江南北。清初“海外散人”撰《榕城纪闻》中说,清兵进攻福州时,特意挟带千余人的花鼓队,大唱大顺期间的《凤阳歌》,把明朝的统治水平贬到最低,从而高度地突出了清朝统治,让清廷皇帝欢喜。
清代史学家赵翼耳闻目睹并在《陔馀丛考》中记下了移民回归演唱《凤阳歌》这一事实:“江苏诸郡,每岁冬,必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间始回。其唱歌则日:‘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以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来行乞如故。《蚓庵琐语》云:‘明太祖时,徙苏、松、杭、嘉、湖富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逃归者有禁,是以托丐者潜回省墓探亲,遂习以成俗,至今不改。’理或然也。”
朱元璋“祸害家乡”的恶名就这样随《凤阳歌》四处传播,以至于形成了现在的《凤阳歌》。
成为歌唱时代的“振兴曲”
新中国成立后,凤阳县文化部门及文艺工作者对《凤阳歌》及凤阳花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将其改称为“双条鼓”。1955年,刘明英、欧家玲等新中国第一代花鼓女把凤阳花鼓带进北京怀仁堂进行演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高度的赞扬。
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还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凤阳花鼓进入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2006年5月20日,凤阳花鼓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凤阳持续开展凤阳花鼓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进景区传承普及活动;建立省、市、县各级凤阳花鼓传习基地、传习点近30个。同时,凤阳还组织人员创编了《凤阳花鼓健身舞》《凤阳花鼓工(课)间健身操》,供百姓健身之用,突出地方特色和科学健身功能,将舞蹈与健身操有机融合在一起。
如今,年逾古稀的凤阳花鼓非遗传承人陈玉芝、邓凡兰姑嫂二人,常年在农家乐为游客表演,用凤阳传统的花鼓小锣技艺倾情演绎凤阳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过去提起凤阳花鼓,给人的感受总是妻离子散、凄苦悲凉,而现在的凤阳花鼓则给人以清新淡雅、柔和飘逸、幸福安详的感觉。”不少人在听了凤阳花鼓后说。
的确,凤阳花鼓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散发泥土气息的同时,正在走向更为宽广和丰富的艺术领域,赞美祖国、展示凤阳、歌颂人民美好新生活,成为歌唱时代的“振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