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2-15 07:32

小字号

  敬年酒。刘鹏摄

  街道上挂起的红灯笼,小孩点燃的鞭炮,城市里高高架起的龙门,超市里、集市上熙熙攘攘办年货的人群,农村锣鼓喧天的社火排练……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春节到了。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各地风俗习惯的多样性。青海地处高原,因为受气候、物产、人文风情以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的年俗也独具特色。

  青海民俗专家朱世奎说:“在青海,春节的正日子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的。这五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习俗。”

  朱世奎说:“在河湟地区,大年初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当天一早,青海汉族会吃元宝形的馄饨,取‘混沌初开’之意。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四方宇宙。而且,馄饨与‘浑囤’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五谷丰登。早饭后,人们就开始了紧张的拜年活动。正月初一,青海汉族大多只在叔伯之间拜年。大人们拜年,往往先到长辈处,行跪拜礼,口称‘恭喜恭喜’,同辈之间一般行揖礼。行礼祝贺后,饮酒饮茶。家中大人忙碌时,也会遣小孩子前往拜年,他们会一一向长辈磕头拜年,之后还会得到长辈散的年钱儿(压岁钱)。过年期间即便遇到不认识的路人,都要相互作揖或者点头致意。”

  大年初二后,大家会根据亲友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拜年。大家通过走亲访友,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准备拜年的礼行(礼物)也是一门学问。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拜年一般会拿馍馍、茯茶、冰糖、罐头等礼行。晚辈到长辈家拜年,礼行一般会重一些、多一些。同辈之间拜年,礼行一般要相当。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家拜年的礼行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朱世奎说。

  大年初三,各家各户最重要的事情是给祖先上坟。朱世奎说:“青海汉族群众会在大年三十早上到祖坟请祖先回家过年,正月初三再到祖坟,意为已请祖先在家度过了春节,这天要送他们回去。祭祖,其本意是表达对先人的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之意。大家在祭祀祖先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先辈对家庭、家族和国家所作出的各种贡献,重温家规、家训、家教,它们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族人的典范和为人处世的规矩。”

  大年初一到初三,青海民间还有很多禁忌,如不能动刀、擀面杖,不能向外面倒垃圾,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碎碗碟等等。这些禁忌蕴含的文化内涵是:要珍惜家庭的和睦与幸福,用欢乐祥和的心态来迎接新的一年。

  在青海,大年初五俗称“破五”,之前诸多的禁忌过了初五这天就可以打破。青海民间也把这天称为“五福日”,在这天,一些人家会吃搅团或麦仁饭,商家会重新开业,寓意“五福临门”。

  大年初五后,青海人过年的第三个阶段就开始了。此时,人们在街头巷尾敲锣打鼓,唱太平歌,耍社火,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生活幸福。如今,青海春节期间的民间文艺活动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社火,人们还通过旅游、看电影、参观各类展览和文艺演出来欢度春节。


(责编:马可欣、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新春走基层|新年消费红火开局     火红的春联、烫金的福字、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已然开售,蔬菜、水果、零食等各类年货满目琳琅,服饰箱包更是开启新年大促……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青海西宁消费市场喜庆的氛围愈发浓厚,商场、超市一片红火。 正在整理年货的商户。…    
新春走基层|青海开展灾区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 让灾区群众安心过节     红灯笼高高挂起、年馍馍热乎出锅……临近春节,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官亭镇的各个集中安置点内,年味愈发浓厚。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地震影响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化隆、循化3县46个乡镇419个行政村,其中民和县官亭镇、中川乡等地受灾严重。…    
新春走基层|“菜篮子”里看保供     春节将至,雪后天晴,家家户户采办年货的热情逐渐高涨。这几天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以下称“集散中心”)格外热闹,节日消费迎来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