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安 概 况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16 02:11

秦安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之北,渭河支流葫芦河下游,地处东经105° 20ˊ—106° 20ˊ,北纬34°44ˊ——35° 11ˊ之间,县境内海拔1120—2230米,古丝绸之路贯穿全境,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节点城市,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县总面积1603.95平方公里,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辖17镇,428个行政村,8个社区,城区面积17.22平方公里,2023年全县年末总户数154467户,户籍总人口570712人,民族有汉、回、藏、苗、蒙古、维吾尔族等。202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3.3亿元,增长7.2%。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49亿元,增长6.04%。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03亿元,增长11.2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08亿元,增长10.6%。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861.29元、11740.14元,增长5.6%、7.8%。

秦安县属陇中黄土高原西部梁峁沟壑区,山多川少,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基岩出露少,河谷多呈葫芦状,蜿蜒曲折,是全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王铺梁、中山梁、千户梁、云山梁等山梁趋向县城所在地兴国盆地。土壤分七大土类,黄绵土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0.8%,黑垆土面积次之,占总面积的24.6%,红土占总面积的20.3%,褐土面积占8.45%,淀土占4.32%,洪积土占1.19%,潮土仅占0.34%,土壤比较瘠薄,酸碱度在8以上,属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1%以下,速效养分的状况以目前亩产衡量,含氮不足,磷极缺,钾有余。目前植被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以冬小麦、玉米、洋芋三大作物为主,其次为高梁、谷子、糜子、荞麦、洋麦、莜麦、藜麦、豆类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籽、向日葵、蔬菜、瓜果等。药材资源较为丰富,药用植物靠人工栽培,以党参为主,其次是大黄、当归、茴香、附子、板蓝根等。野生药物有甘草、冬花、半夏、地骨皮、柴胡、陈皮、黄岑、土沙参、五加皮等。矿物类药物有龙骨、石膏等。现有林木均为人工栽植。人工栽培的草类主要有紫花苜蓿、草木樨、草高粱和零星种植的红豆草、沙打旺、聚合草、箭舌豌豆等。家畜、家禽有马、驴、骡、牛、猪、羊和鸡、鸭、鹅、蜂、鱼、兔等。名优特产有鲜桃、西瓜、白脆、苹果和梨,品种多、历史久、口感好、产量高。还有秦安生产誉满陇上的“四件”宝——陶器、褐子、草编和粉条。最大河流葫芦河由四大支流清水河、南小河、显清河、西小河等河流汇成,自北而南,纵贯秦安中部。秦安东接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南邻麦积区,西连通渭县、甘谷县,北靠庄浪县、静宁县。

秦安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中国果业发展百强优质示范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全国劳务输转工作先进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现代苹果产业20强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甘肃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平安甘肃建设示范县、甘肃省文明县等称号,甘肃省双拥模范县创建实现“四连冠”。

羲里娲乡,历史悠久。秦安是陇东南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走进大地湾,就是对辉煌文明的深情膜拜;走进秦安,就是对华夏民族之根的虔诚追寻。据大地湾考古发现,早在6万多年前县内就有人类活动。距今约8000年的大地湾遗址,以其璀璨的成就表明秦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抟土造人的女娲和一画开天的伏羲就诞生在秦安,秦安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素有“羲里娲乡”之称。 自汉朝以来秦安是州、郡、县、道、寨的治地,是西汉名将李广、唐朝宰相权德舆、明朝山东巡抚胡缵宗、清朝陇上铁汉安维峻等将相名人的故里,是诗仙李白的祖居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星罗棋布。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01处,其中大地湾遗址、兴国寺、文庙3处为国家级,省级6处,市县级63处。2009年陇城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五营镇邵店村、兴国镇凤山村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村。

成纪故地,钟灵毓秀。源远流长的远古文化和厚重的历史积淀,留下了秦安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全县有葫芦河生态公园、解放纪念馆、李氏宗祏等文化旅游景点30多处,其中凤山景区为国家4A级风景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红二十五军长征过境秦安”给这片热土播撒了红色火种,“彭德怀总司令进驻莲花城”“一野左路军解放秦安”给秦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红色资源、红色基因。城区四山旋拱,二水环流,先后建成了“百里生态文化长廊”、葫芦河生态公园、凤山文化生态公园、凤山景区延伸段、鹤山等重点生态工程,凤山景区扩容1.2万亩,大地湾大景区建设进入省级世行贷款开发项目库,朱湾景区保护开发有序推进,黄河中上游葫芦河秦安段水质保障及生态修复工程顺利实施,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一年一度的桃花会已成为秦安的一张靓丽名片,刘坪万亩桃园被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每年4月,桃花竞相开放,粉红如霞,蔚为壮观,美不胜收,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前来赏花。

果椒之乡,产业兴盛。秦安属陇中南部温和半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适宜瓜果生长,是我国北方主要果椒生产基地之一,秦安蜜桃“北京七号”荣获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和“中华名果”称号,秦安蜜桃、秦安花椒、秦安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价值分别达13.28亿元、24.86亿元、75.91亿元。连续多年举办桃花会、女娲文化旅游节、桃产业发展交流会,组团参加上海亚果会、农交会等活动,在天津、重庆、广州、嘉兴等市建立果椒直供基地10个,果椒产品畅销全国24个省市及东盟、中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商埠重镇,经济繁荣。秦安自古为商埠重镇,是“货郎担之乡”和全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小商品批发集散地,秦安小商品市场曾赢得“南有义乌、北有秦安”的美誉,先后建成秦安·中国西部小商品城和5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生物制药和文化用品、纸箱包装、塑料棚膜、轻纺服装等生产为一体的工业园区和现代物流园区。电商产业蓬勃兴起,已成为农特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秦安被商务部命名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人力资源充裕,商贸流通繁荣,“飞将保安”“娲乡名厨”“成纪服务员”“大地湾建筑工”“娲乡家政妹”等品牌拥有良好口碑。2023年全县共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11.70万人,其中有组织输转9.50万人,创劳务收入32.26亿元。

开放开发,欣欣向荣。秦安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天水的北大门,G247国道、靖天公路纵贯南北,泾甘公路、莲叶公路横穿东西,已成为沟通陇东、陇南、兰州、西安、银川的交通枢纽。宝兰高铁、天平高速秦安段建成运行,对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带动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城中、城南、城北、城西四个片区建设竞相发展,秦安大剧院、县体育中心体育馆投入使用,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框架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随着引洮供水二期城乡配套工程顺利竣工,制约秦安发展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秦安县的区位、资源、交通优势更加凸显,发展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川斜处树交柯,廿里桃林掠眼过”。经过多年接续奋斗,秦安与全市全省全国一道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前,全县将按照“三新一高”要求,抢抓“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机遇,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厚植发展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工商重振、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生态宜居、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党建引领“九大工程”,全力推进“一地双城三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县域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秦安的时代篇章。

羲里娲乡·成纪故地——中国桃之乡·秦安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