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民俗与年味,“年”在一起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2-22 12:28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是一幅生动的年俗长卷

也是一捧温暖的乡土记忆

一个地区的风物气息

历史的文化沉淀

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性

共同汇聚成“年味”

年味最先从故乡独特的民俗中飘来

百里异习的风俗

源远流长的传统

都绵延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皆蕴含着群众的心灵共振

让传统年味更浓厚

也是沉甸甸的民族文化传承

乡野烟火处,年味渐浓时

一起寻找年味

寻找民俗中的年味

高山戏流传于武都鱼龙地区,是在当地民间说唱、歌舞表演、民间祭祀和传统社火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戏曲剧种,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演出时,全村老小齐上阵,村民就是演员,演员就是村民,“年味儿”就在这一古老神圣的仪式中洋溢出来。

社火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如今,武都区各乡镇、各村基本都有自己的社火团队,表演既有传统的旱船、舞龙,还有现代的街舞。一般排练从腊月进行,表演从大年初二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十九“倒灯”结束。

在文县铁楼乡,白马藏族用跳“池哥昼”来迎接新年,各村有自己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表演人员,正月十三从麦贡山开始,小村寨跳一天,大村寨跳两天,由东向西顺接表演,直到正月十七草坡山跳完,白马人的“池哥昼”才算结束。

花灯戏是文县玉垒乡、碧口镇一带的地方民俗文化。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来源于四川小秧歌剧,唱腔高亢、委婉、明朗,既有陇南民歌的特点,又有很浓的川味。在看花灯戏之前,还可以吃一顿“转转宴”。

“三弦弹唱”在宕昌县流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逢农闲时间,五六人坐在一起,或村头、或院内,无需敲锣打鼓,不用粉饰着装,弹起三弦就唱,尤其在春节社火及庙会活动期间,三弦弹唱为节庆活动增添了内容,渲染了气氛,故而深受群众欢迎,流传至今。

宕羌傩舞是藏族人民在官鹅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文化历史环境中,在长期农耕生活和婚嫁丧葬习俗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每年过年或重大宗教祭祀活动,都要组织跳羌傩舞。

霸王鞭又名“棒棒鞭”,相传由古代永康(今康县)的一位氐羌武将所使用的兵器演变而来,因为他英勇神武、威震四方,氐羌后人便把他使用的这种兵器即霸王鞭作为镇宅、避邪之物供奉,并在祭祀活动中作为一种法器敲击使用。现在则变成了迎新春表演中的一个“压轴戏”。

每年春节,康县各村群众便会自发组织传统社火表演。在阵阵锣鼓声中,表演队员们身着艳丽彩装,精神抖擞,神采飞扬,踏着鼓点,以秧歌队、旱船、舞龙、西游记人物、舞狮等形式多样的表演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为新年增添了节日的浓厚氛围,处处洋溢着一片欢乐祥和。

高台又叫高架,耍高台是礼县春节文化活动中最具特色的社火艺术,其中礼县红河镇高台以高、险、奇、巧、秀著称。一架高台一般表现一部戏剧或一个神话故事的某一情节,其思想内容大多表现祥瑞、爱情和美好愿望。如“天官赐福”“金榜题名”“天女散花”“刘海撒钱”“嫦娥奔月”等。

影子腔是甘肃省独有的古老地方戏剧种,来源于礼县、西和县一带。它在民间皮影戏、木偶戏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鼓乐、说唱等形式,又借鉴秦腔、川剧的一些特点,逐步创定了风格独特、适宜山区演出的“山戏”影子腔,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春官是说春人的俗称。传统民间风俗,每逢岁末年初,乡镇上活跃着一批说春的人,一般多为中老年男性。他们往往带上一大帖财神爷之类的春帖,走乡串户,送“春”上门。所谓送“春”上门,其实是在送财神爷之类吉祥物的同时送上几句新春吉词,通过他们灵巧的嘴巴,把新春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西

西和剪纸,历史悠久,是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与西和乞巧文化同源同根,都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西和姑娘心灵手巧,剪对窗花贴在窗户上,增添节日的气氛,也展示着女儿家的心灵手巧。

秦腔乃“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近几年,成县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最受城乡群众欢迎的无疑是秦腔了。这时候人山人海,一声锣起,惊天辟地,从心底彻底沉迷于时空的穿越,这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独特魅力。

木偶剧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方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成县木偶戏又称“木脑壳戏”,属于民间小戏剧种,是秦腔的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活跃于城乡舞台,同时又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被赞誉为“指尖上的艺术”。

春节期间,徽县各乡镇锣鼓喧天,劲舞欢歌,为群众献上精彩纷呈的社火盛宴。他们舞动着长龙,敲打着锣鼓,划着旱船,跳着舞蹈,挥舞着彩扇,扭动着秧歌,让过年的气氛充满大地,更让群众在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文化活动中感受满满的幸福。

徽县河池小曲,又叫社火曲,2008年入选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河池小曲从曲式结构上看,多属分节歌形式。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帮唱等,多在公众场合以坐唱形式演唱。河池小曲集歌、乐、舞为一体的民间音乐形式,通常是社火表演中的“主角”。

两当号子曲调优美高亢,音域宽广,节奏明快,抑扬顿挫有致,歌者舞之,听者蹈之,犹有原始遗风。从古到今一直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春节期间两当号子吼出了吉祥幸福年。

每年元宵节,两当当地的手工艺人会自制花灯,在正月十五当天挂在街道两旁供游人赏玩。逛一场两当庙会,或烧香祈福,或凑凑热闹,都能增加过年的气氛。

“泥土味”温暖人心,“烟火气”升腾信心

在“民星”唱主角的春节文化“盛宴”中

感受万千乡村的年味

感悟陇南乡风文明之变、精神文化之变

愿除旧妄生新意,端与新年日日新

新的一年

愿大家都能万事随想,所爱如山

从此眼底是绮丽,周遭是晴朗

嘴角是笑意,耳畔是阜盛烟火

心上凛冬散尽,星河长明

所求皆所愿,所行化坦途

多喜乐,长安宁